0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儿。
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爱人交流时,当对方言语中表现出负面内容,比如不好的经历、自我否定类的话,你会下意识去给“人生建议”。
比如,“要是你当时这样做,就不会这样了,以后可以那样那样做,保证不会出问题”;或者,“确实你现在有点儿瘦,要是再胖一点会更好看”。
这样说话,可能属于条件反射,但你会发现,对方会没有继续诉说的欲望了。
如果这个人,对你是比较重要的人,那么,这其中是有一点问题的。
你说完,站在了制高点上,但输了感情。
要说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得先从谈话的本质说起。
02
可能很多人自己都没意识到,聊天除了表面的话语,还包含两层潜在内容。
一是情绪,二是目的。
字面都很好理解。
情绪就是对方说话,是带着什么情绪的。伤心、焦虑、难过还是开心?
目的就是,对方是只想诉说,还是想听到安慰,亦或者想听取你的建议?
而多数人在听到别人说话,第一反应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找一找逻辑问题,如果有问题,可能下意识会“出口伤人”。
比如,女朋友抱怨“我最近好胖啊”,男孩说,“是胖了点,管住嘴,迈开腿就好了”。
这个对话,可能会被女孩说成“直男式回答”。
这就属于经典的,既没有关注对方情绪,也没有想对方的目的。
一般来说,女孩的目的是想被安慰,比如“你哪里胖了,看不出来啊”;而情绪是一种自我否定,这种情绪下,女孩就更想被安抚了。
有人可能会说,想这么多不累吗,我就想按自己的想法说话,不然就不是我自己了。
这其实是一种逃避。
03
如果谈话的对方是你不那么在乎的人,这么说话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这是你在乎的人,你是有最基本的“共情”义务的。
为什么说是义务呢,因为这是双方都需要的。
朋友之间,必然存在情感交流。而情感交流,必然会伴随着诉说,也就是倾听与被倾听。
你只愿意让别人倾听你,你却不愿意倾听别人,这是一种逃避责任。
对方的谈话需求就是得到建议,那你提建议,是没问题的。
如果接收信息的人,没有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和目的(需求),那谈话可能牛头不对马嘴,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
最后赢了谈话,输了感情。
其实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是需要被倾听,这时候,只需要闭上嘴时不时肯定鼓励一下,然后和对方的负面说法对着来就好。
比如,对方说,“我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那你就可以说“哪有,说你长得不好看的是瞎了吗?”。
而不是“头铁”,开口就是,“你需要敷面膜啦,每天多洗洗脸,balabalbala”。
很多时候,不要好为人师,是最好的安慰。
写给自己,也写给有共鸣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