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读的论文终于被打印出来了。这算是第一次见到自己辛辛苦苦熬这么久的“成品”。
最近一段日子的常态是这样的:
清明节去哪儿玩儿?
哪儿也不去,我得写论文。
今天天气好好呀!咱们去玩儿吧!
不行,我得写论文。
你在学校吗?我去找你玩儿。
你别来了,我得写论文。
和室友一起吃饭,讨论的是论文。有时候梦里也在构思论文的框架,有了想法就会突然惊醒。同学见面打招呼也是“论文怎么样了”……生活中除了论文,还是论文。
尽管如此,写出来的论文也还是无法让自己满意。
收到老师的修改意见,整个人是崩溃的。单书名号也能打错?!序号的上标到底标在哪儿?!这么有名的学者,名字都被我打错?!永贞革新是顺宗的,我为什么写宪宗?!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司马,远州是遥远的州,不是州名,为什么没有核查清楚?!干嘛用这么多“但是”?!……诸如此类的“硬伤”简直不忍卒读,每一次再重新看自己的论文,都能发现大大小小的问题,真真感谢老师的耐心和“火眼金睛”。老师在批改我们的论文的时候,心里恐怕也在感慨“自己招的学生,哭着也要带完”。
从论文开题准备到现在,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确定所涉及到的诗人及其作品、分析作品、借助相关书目查找理论依据、框架的建构等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题的时候思路调整了两次,初稿写完发给老师后自己也觉得思路比较混乱,又将原先的部分内容推翻,重写了一次。期间参考的文献自己都数不过来了。打开别人的论文,往往发现自己想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学术性、专业性根本不是自己能达到的水准。可是能怎么办呢?安慰一下幼小的心灵,继续写呀!
凌晨一点还在写论文的情况不是没有。我不喜欢熬夜,基本上保证十二点之前睡觉。我的同门从正式投入论文写作之后几乎每天都在熬夜,每次见他都感觉他处于憔悴状态。听他说,思路流畅的话,最快一天能写八千字,慢的话,就是两千字。这个节骨眼上,很多同学还要一边找工作,一边写论文,白天参加各种笔试、面试,晚上熬夜赶论文。本科的时候,估计没有这么拼过。大概每一位读研的同学都被论文这样“折磨”过。那首一夜之间红遍网络的《我不想写论文》唱出了很多“研究僧”的心声,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怎么样也要走完呀——“论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论文如初恋”,更何况这其中不是没有收获。
写论文的过程让我深深意识到了自己的确不适合搞研究。倒不是因为坐不住,最大的不足是缺乏问题意识。比如,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自己其实没有清晰的认知,所以会写出与论题无关的内容。看到老师批注的“删去”,才知道自己又在说废话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不仅会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或是绕口,更严重的是,表达不专业。也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多写一些生活感悟类的文字,偏于感性,很少将理性分析诉诸笔端,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常常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貌似又在抒情了,尤其是分析诗人具体作品的时候。然而论文的严肃和理性分析是必须的,这就导致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困难重重。再加上知识储备不够,文献理解不深入,论文整体的深刻性就大大缺乏。这样一来,后期字斟句酌的修改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实并不是想吐槽写论文有多辛苦,就像考研的时候旁人觉得很苦,自己倒不觉得,再回想起来只记得当时一群人一起奋斗的快乐。写论文也是一样,当你能用自己的话阐明一个问题的时候,心情也是很舒畅的。平时很多著作总有借口不去翻阅,写论文的时候不得不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拜读,哪怕只看了其中的几个章节也是有收获的。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心无旁骛,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是不存在的。这样不可多得的时刻也不失为一种享受吧。
毕业在即,论文预审读之后还有查重检测,送外审,答辩,在提交之前都是修改的时机,也可以说是提交未至,修改不止吧。希望最终的论文首先能让自己满意,一切顺利。
最后调侃一下,如果耐不住寂寞,可以多写论文,修身养性。当然,想减肥也可以多写论文,毕竟脑力劳动消耗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