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宿舍楼旁有一排商店,这排商店,包揽了学生二分之一还多的消费。每天放学,商店挤满了人,后面的人想进入,那得有足够的力量才行。尽管学生没什么钱,可也足以让商店老板赚翻天。
这排商店,最外面的这家,是生意最好的。当然,跟他离宿舍楼的距离最近有关系,但仅仅是很次要的关系,关键还是老板会做生意。
记得刚上高中,有次食堂饭菜实在难吃,就去买泡面,拿了泡面才发现,出来的时候除了一张饭卡,我尽然再没带现金。如果放在如今,应该会特别尴尬,可是学生时代,钱本来就稀缺,放下东西去取钱就行了。店主应该是看出我没带钱,在我把手里的泡面往货架上放的时候,店主叫住我说让我拿着吃,完了再给钱。这一声,还着实让我吃惊不少。
初中校园也有商店的,只是初中时候,买东西没带钱,必然是要把东西放下回去取钱的,这再正常不过了。这种惯性思维突然遇到了变革,对思想的触动挺大的,突然感觉被信任,亲切感倍增。
故事发展没有超出预想,高中三年几乎所有的消费,都是在这家商店完成的。那时候小,还没有人情味这个词,如今想来,就是人情味,让这个商店生意火爆。人情味是一股暖流,能让对方感觉被尊重,被重视,被信任。
做生意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一朋友家住兰州,算是交通的中转站。其实,虽说是中转站,可一年到头其实也出不了几次远门,能见面的机会少的可怜。以前路过,总会打电话想一起聚聚,可每次他都是以忙来打发。等过去好几天了,又会打电话来,说工作太忙,没能招待。话里满是愧疚,承诺下次一定约。其实刚开始也以为人家真的忙。直到有次朋友聚会,说起兰州这哥们,每次出差都恰好碰上他忙没机会一起见见,大家尽然经历相似。终于恍然大悟,他并不是忙,只是不愿意而已。最后大家找到了原因:到了兰州,他觉得一起出去聚聚,他得掏钱,不如不聚。
其实,大家聚一聚仅仅是感情的交流,若是因为怕买单而不聚,只能说明他并不在意这份感情罢了,况且,又哪里会让他买单。古人说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喜事,尽管到了现代,人口流动量大,他乡遇故知变得不那么难,可真心做朋友的,总会嫌见面机会少,还怎么会找理由推脱。
自小在农村长大,村里的玩伴,如今各奔东西。其实,尽管说自小一起长大,可从小喜欢聚在一起玩的,也就那么几个。有好些属于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交情自然也就不深。不过总归是一个村里长大的,各奔东西之后,心里还是存在着亲切感。
前几日,恰好跟自小玩的不错的一哥们在省城相见,聊天得知还有一哥们也在省城,本以为大家在这里相见不容易,一个电话必然能约在一起,可是电话打过去,语气冷冷,突然就扫了相聚的兴致。
人总会是各式各样的,用自己的观念去要求别人,自然是不太合适,也想要学会理解,可人情味,依旧是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一种心性。人情味,能让人感觉真,感觉实在,感觉温暖,失了他,生命就失了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