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情感文章 > 正文

武志红心理学第七章【情感】

来源:情诗网    2021-02-04    分类:情感文章

武志红心理学第七章,情感

1.依恋: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安全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而最终我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而最终我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是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

父母要给孩子这种感觉: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给他安全型依恋。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这样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也可以被自己所接纳。

“ 我 ” 并不希望控制一切,那太孤独了,而是希望 “ 我 ” 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 “ 你 ” 存在;可我更惧怕的是,在 “ 我 ” 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 “ 它 ” 在那里。

链接是善,封闭是恶。

2. 晕车的隐喻:开车的时候,车完全在你掌控中,而坐车的时候,车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所以你看,从这儿就能清晰地看出,晕车是和失控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让人不晕车:先在防止晕上做足功夫,例如准备好晕车药等,这让晕的人知道,是有充足准备的;

治疗的核心,是感受身体的感觉,当身体能很好地感受时,就意味着放松和信任就发生了;

治疗的障碍,是一个人在强烈控制中,而这时他的身体和头脑都是紧张的,所以当感受身体没办法进行时,可以让他谈谈,自己在控制什么;

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如果能说出这份失败体验,会很有帮助;

治疗的关键是身边有一个信任的人,对于晕得程度很厉害的人,这是必不可少的。

3. 成为自己,找到你。后者就是完成依恋,如果按逻辑来讲,它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

看到自己对依恋别人的防御;

看到自己对关系的渴求;

在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中,逐渐和另一个人,建立起真实、全面而具有深度的情感关系。

4.负知识:如果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凸显自恋,而妨碍破坏了依恋,那么这时的知识就叫做负知识。

控制着自己不去爱,就叫做负爱。负爱就是憋着爱,负恨就是憋着恨,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大胆去爱、大胆去恨。

精神分析学家比昂的理论,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一个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如果一个人只是能大胆去爱,而不能大胆去恨的话,他的爱容易显得有些单薄,

5.头脑妈妈:形成了依恋的人,有自己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

6. “ 爱是容纳、看见与连接 ” 。

关系的实质,是看谁传递焦虑,谁承接焦虑。传递焦虑的,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

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是贝塔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是阿尔法元素,把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的功能是阿尔法功能。去毒化,就是一种阿尔法功能。

心智化: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受

7. “ 恨是拒绝、否认与切割 ” 。

8. 如果有爱,就真实去爱;如果有恨,就真实去恨。实际上,真爱也只能发生在两个真实的人的互动之间。爱谁,就向谁表达;恨谁,就向谁表达。

“见诸行动”的意思是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好好沟通,而不要把它们真去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了。

给毁灭欲披上一层胶囊,这非常重要,从不可忍受到可以忍受,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9. 恨意和抱怨的区别:恨意是“我恨你”,而抱怨是“你伤害了我,你错了”。恨意是直接表达攻击性,这时自己很容易丧失道德优势,而抱怨是非要说对方错了,所以在攻击对方时还试图占据道德高地。

能在社会领域中及时表达不爽的人,通常反而也容易有很好的社会关系。

10. 自体的虚弱:

自体虚弱时,容易导致几个问题:

担心外部世界一旦有敌意,虚弱的自己抵挡不了,甚至会被毁灭;

自己这么虚弱,这会引起严重的羞耻感;

因为有严重的羞耻和恐惧,结果导致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

不能和强大的力量合作,因为这会唤起自己的虚弱感;

容易有圣母病,很容易给别人好处,以此显示自己是强大的;

人是容易接受身体的虚弱,而难以接受心灵的虚弱。

和自体的虚弱相对应的,并非是自体的强大,而是自体的坚韧。

缺乏坚韧时,我们需要去面对自体的虚弱,不然容易有各种自我欺骗。

自体的坚韧就是强也可以,弱也可以,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

当面对“剥削者”时,你能表达恨意,能捍卫自己的边界时,常常会获得对方的尊重,最终会促进你们的关系。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你本来担心自己的攻击会破坏关系,没想到酣畅表达了攻击后,反而赢得了对方的尊重。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

11. 被迫害妄想,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全能毁灭欲”投射了出去。

自恋可以基本分为两种:我是对的,我比你强。现在我们看到,我比你强,是为了追求自体的强大;我是对的,是为了避免关系中的恨意。

12.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特别是我们会把自己的“坏”投射给别人,

表现得越好人,我内在这个坏人就越坏。

13.一念之转的练习。

凯蒂为“一念之转”发明了一个练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自己六个问题:

你不喜欢谁(或某件事)?那个人(或那件事)激怒了你吗?

你希望他们如何改变?

什么是他应该(不应该)去做、去想、去感觉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为了要让你开心,他们要给你些什么或为你做些什么?

你对他们的想法是什么?

什么是你不想跟这个人、这件事、这种情况再次经历的?

第二部分是就上面每一个问题,再问自己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确定是真的吗?

当我持有这个想法时,我有什么感觉?我会因此怎么对待自己?我对别人又有什么感觉,又因此想如何对待别人?

如果没有这种想法,我又会如何?

第三部分是反转思考,就是把句子中的“你”和“他”转成“我”。

去爱去恨去了解。

总结:

1. 不要怕麻烦别人,我可以自由的使用这个世界,锻炼安全型依恋。链接是善,封闭是恶。

2.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一个人只是能大胆去爱,而不能大胆去恨的话,他的爱容易显得有些单薄,

3.“ 爱是容纳、看见与连接 ” ,“ 恨是拒绝、否认与切割 ” 。

4.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受,将感受心智化。

5.不要害怕在人前表达恨。恨意和抱怨的区别:恨意是“我恨你”,而抱怨是“你伤害了我,你错了”。恨意是直接表达攻击性,这时自己很容易丧失道德优势,而抱怨是非要说对方错了,所以在攻击对方时还试图占据道德高地。

能在社会领域中及时表达不爽的人,通常反而也容易有很好的社会关系。

6.缺乏坚韧时,我们需要去面对自体的虚弱,不然容易有各种自我欺骗。

自体的坚韧就是强也可以,弱也可以,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去爱去恨去了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