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已死了!
——躺开着的那万顷的荒原
是它的尸体
它死在绝望里;
临终时
依然睁着枯干的眼
巴望天顶
落下一颗雨滴……
没有雨滴
甚至一颗也没有
看见的到处是:
象被火烧过的
焦黑的麦穗
与枯黄的麦秆
与龟裂了的土地
那些麻雀呢?
那些曾用小眼
偷看着我们的田鼠呢?
一切都完了!
几千万的“地之子”,
从山坡到山坡,
从田原到田原,
寻找着,寻找着
一根草,一片树叶……
没有草
也没有树叶
——因为每一点绿色
必须有一滴露珠的润泽呀
给我们那些金黄的颗粒吧!
给我们那些
闪着收获者欣喜的汗珠的颗粒吧!
给我们雨滴吧——
让我们的妇女
再唱一次感恩的歌,
让我们
再饮一次酬神的酒吧!
向着天
千万人一齐地跪下
但是
没有雨滴!
几千万的“地之子”,
从山坡到山坡,
从田原到田原,
找不到草
找不到树叶
疲乏地喘息着……
哪儿去了?
——那些每年背了征粮的袋子
来搜劫
我们留在坛里的
最后的谷粒哪儿去了?
还有那些
在讨债时带走了
我们妻女的首饰的人呢?
村上不再有鸡犬的鸣叫
屋顶也不再冒出炊烟了
到处是男人的叹息
女人的咽泣
与孩童的哀号……
于是他们——千万的“地之子”
伸出无数的手
像冬天的林木的枯枝般的手
向死亡的大地的心脏
挖掘食粮
可怜的“地之子”们啊
终于从泥土的滋味
尝到大地母亲蕴藏着的
千载的痛苦。
于是他们
相继地倒毙了!
——像草
像麦秆
在哑了的河畔
在僵硬了的田原。
而那些活着的
他们聚拢了——
像黑色的旋风
从古以来没有比这更大的旋风
卷起了黑色的沙土
在流着光之溶液的天幕下
他们旋舞着愤怒,
旋舞着疯狂……
从死亡的大地
到死亡的大地
你知道
那旋转着,旋转着的
旋风它渴望着什么呢?
我说
如有人点燃了那饥饿之火啊……
1937年6月30日
=========================================================
我渴望有人点燃起愤怒的大火
苦难,伴随着劳苦大众走过了太多太长的岁月。
苦难,是历史的一种深沉……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们,无不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苦难给以关注,给以同情。并以他们的诗来展示苦难,为的是让世人清醒,让历史清醒……
艾青从他踏上中国诗坛的那天起,就关注着这种苦难,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划这种苦难。在他的不少诗中,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
诗为什么要描绘苦难,难道在这种描绘中会产生诗之美么?
不错,苦难是人类的悲哀。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
艾青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
“苦难比幸福更美。”
“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
“属于这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每个日子的苦难像是那些传教士之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
这里,艾青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也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二者又是分不开的。诗中的苦难美,艾青指出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为摆脱苦难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革命气节,二是诗人要献身时代,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苦难美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奋起。
诗美,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是诗意、诗情之美。
《死地》,是“为川灾而作”,这在诗的副题中是标明了的。但整首诗的含意并不仅仅如此,它有着更广阔更深刻的境界。
《死地》,在描写旱灾对民众造成的苦难上,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了。这惊心动魄的魅力,来自于诗人对于细节的准确把握。这里,我们只截取一段:
“于是他们——千万的“地之子”/伸出无数的手/像冬天的林木的枯枝般的手/向死亡的大地的心脏/挖掘食粮//可怜的“地之子”们啊/终于从泥土的滋味/尝到大地母亲蕴藏着的/千载的痛苦。//于是他们/相继地倒毙了!/——像草/像麦秆/在哑了的河畔/在僵硬了的田原。”
<br> 这一滴血一滴泪的描写,只有对这苦难有深切关注,有深切体验,有深入思考的诗人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这里,流露出的浓重情感,不只是同情,也使读者感到了诗人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痛苦,是和“死地”,是和死地上的民众融为一体的。民众的苦难,就是诗人的苦难,民众的痛苦就是诗人的痛苦,这一底蕴,构成了这首诗的撼人力量。
这首诗更为可贵的是,诗人的描绘和思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苦难上,而是向着更深层开掘了。这就是:苦难带给了人们死亡和痛苦,也带给了人们的觉醒,带给了人们要改变这种苦难处境的力量。诗人这样写道:
“而那些活着的/他们聚拢了——/像黑色的旋风/从古以来没有比这更大的旋风/卷起了黑色的沙土/在流着光之溶液的天幕下/他们旋舞着愤怒,/旋舞着疯狂……//从死亡的大地/到死亡的大地/你知道/那旋转着,旋转着的/旋风它渴望着什么呢?//我说/如有人点燃了那饥饿之火啊……”
诗人怀着期望,在这里清楚地点出:一场革命风暴就要卷起了,一场燎原大火就要烧起来了……
从这些生动的刻划中,读者可以联想到,诗人决不仅是“为川灾而作”,而是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而作。这“川灾”固然是苦难,还有人祸,那就是外国侵略者的铁蹄已经在蹂躏大片国土了,这雪上加霜的灾难,促使着民族的觉醒。
艾青在谈到这首诗时说道:
“这结尾,我是冒险而写的。我渴望有人点燃起愤怒的大火,烧亮当时的中国。”
这就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了。诗人写《死地——为川灾而作》,正是为了唤起民众,快快燃起民族救亡之火,以拯救处于危险境地的中华民族……
(郭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