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情感扎心 > 正文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来源:情诗网    2020-11-19    分类:情感扎心

跟孩子在广州大剧院观赏一部据说会“让人中毒”的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去年9月份看完了《猫》之后,突然对音乐剧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当时想着如果一个月观看一部音乐剧的话,不如还是办理一张会员卡会更加方便。本次的票就是那个时期买下的,至今,差不多搁置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是从前,很难想象随性、对时间安排有太多不确定的自己会以这样的购票方式观看表演。我经常是到了电影院,看看那个时间段有哪部电影,才随机买票观看的。后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才感悟到,提前购票的方式会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比较有仪式感。在好几个星期之前,他们就知道还有某部表演可以观看,他们会提前去安排好其他的活动。到了现场,居然看到还有黄牛在兜售高价票,可惜无人问津。估计看音乐剧的人不是主流,这个颇有仪式感的群体,没有持票的踏实是不会过来现场的。不像张学友演唱会的受众那么广泛,随便一开场就能帮助警察叔叔抓好几个怀旧的通缉犯。看完,确实是一场感官盛宴,制作华美的舞台,流光溢彩的灯光效果、经典巴洛克风格的服装、优美且富有情感的法语独白,细腻且精致的生活场景,大胆原创的摇滚乐,还穿插了很多莫扎特的古典乐作品,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配合欧洲宫廷的舞台,淋漓尽致的呈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不羁才华、向往自由和不畏权势的浪漫情怀。

故事情节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莫扎特17岁到35岁这一段人生的主要经历。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手,母亲也非常热衷音乐,会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6岁写出协奏曲,11岁开始创作歌剧。莫扎特的父亲带着他去各地演出。年幼时的经历为后来莫扎特在音乐上的伟大造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7岁莫扎特成为了一名奴仆乐师,但他不被重用,不满于自己卑微的地位,与当时一手遮天的大主教作对,争取自由创作的权利和环境,20岁,他在母亲的陪伴下,离开萨尔斯堡,到曼海姆,再到巴黎,最后来到维也纳,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与阿洛伊西娅的第一次恋爱失败,在巴黎备受拒绝和屈辱,而且还失去了母亲。是维也纳改变作曲家的命运,他经历了荣耀、爱情、竞争,接着是败落和不幸。最后在贫困交加的时刻死去,留下了他最美的但没有完成的作品《安魂曲》。

深刻片段

1.阿洛伊西娅的《乐声叮咚》

在遇到阿洛伊西娅之前,莫扎特是一个可以吻遍身边女人的轻浮浪子,然而,当阿洛伊西娅唱着《乐声叮咚》如仙子一般在一片蓝色灯海中出现,那一刻,轻灵如天籁一般的歌声,高冷女神的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天才的心。他爱得执着且狂热,为她写下动人的咏叹调,把她推荐给皇家公主,让她有机会进入大剧院演唱,为了能够配上她,莫扎特决定到巴黎去建功立业,求名得利。然而,阿洛伊西娅并不希望他离开,她更希望他能够陪同在身边一起去参加皇家的演出。等到莫扎特在巴黎备受拒绝,落魄潦倒回来的时候,阿洛伊西娅已经成为大剧院的名伶并且跟别人订婚了,这件事给莫扎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他深深感受到被背叛的痛苦。后来他跟阿洛伊西娅的妹妹结婚生子,但相信真正攫取天才音乐家刻骨铭心的情感就是阿洛伊西娅,正如那一刻的轻灵和优美深深的打动了作为观众的我一样。至今脑海里还不断回响着仙子的经典旋律“Bim Bam Boum”,是如此的美好!真正的美好即使是瞬间,也是永恒。永远不要幻想去替换那些已经镌刻在脑海里的美好,那是只有死亡才能够带走的东西。

2.巴黎受辱母亲去世

莫扎特听从了父亲的指引,离开曼海姆到巴黎去发展,但对于一个立志要写出德语歌剧的人,他的音乐才华并不被巴黎接纳,他拿着写好的曲子到处找人看,却是备受冷落,深受屈辱,乐谱被路人拿去擦鞋、拿去吐口水、被随手丢掉…..在暴风雨中更显得无比苍凉。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此刻,母亲病倒了,身无分文的莫扎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病死。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确实不那么公平。在创造天才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承受超出凡人的考验。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身世的两重性:所有宠爱与所有痛苦集于一身。这两股强大的命运的力量让他体验到人世间获得莫大成就极致狂欢,也让他深深感受到痛失挚爱的哀苦。但面对这一切世界对天才的恶意和侵犯,莫扎特始终相信美好是持久的,痛苦、矛盾、纠结只是暂时的,善良和难能可贵的天真始终支撑着他走向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3.被委托创作《安魂曲》

回到了维也纳之后,莫扎特的《后宫诱拐》公演获得了成功,并实至名归得到了音乐大师的盛誉,但后来他坚持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攻击到了贵族们的虚荣和伪善,加上他的才华被萨列里嫉妒,设计阴谋陷害他,从而导致公演被叫停,所有的剧院都拒绝他,最后沦落到贫病交加的境地。此时,有一个不知名的人委托他创作《安魂曲》,妻子因为有了这笔好不容易的支付金而倍感欣慰的时候,莫扎特跟妻子说:这个人不是人世间的人,他是来告知我死亡将来临。当死亡即将来临,在这种力量中,莫扎特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的最后时光在《安魂曲》告慰中,送走了自己孤独的灵魂。这一曲让人听起来有渗透脊背的苍凉感,一种人终将孤独的强烈实相将我们的所有幻觉击破,我们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逃避这一生命的终极真相:人生而孤独!天才音乐家用《安魂曲》抚慰自己孤独的灵魂,作为普通人等的你我呢?谁能携手度过这终将孤独的一生?

4.萨列里和莫扎特合唱《纵情生活》

萨列里在剧中的身份是宫廷作曲家,既仰慕莫扎特的才华,又嫉妒于他的才华。在首次听到莫扎特的歌剧时,萨列里在幻觉中开唱《甜蜜的痛苦》,莫扎特音乐里的音符化身裸露的人体在萨列里身旁性感起舞,他被这些音符折磨,又爱又恨,台词露骨,燃情四射。后来萨列里用了阴谋使得《费德罗的婚礼》被临时叫停,取消公演,使得维也纳的剧院都拒绝莫扎特的作品。从此,莫扎特陷入了困顿生活中,以至于无力养家,一直到接收到不明人士委托他作曲《安魂曲》的时候,才稍解困顿之愁。在莫扎特病卧床榻的最后岁月,萨列里来到了身边,两个人合唱了一曲《纵情生活》“如若死是必然,何不纵情生活!”,他们终于达成了最后的和解。难以言绘听到这一曲的感受,在死亡面前,所有的得到其实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恩怨也转眼成空,唯有爱和宽恕,长留彼此心中,照亮亡者通往天堂的道路。

总体感受

这次音乐剧深深的震撼了我,但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语言的苍白,言语真的非常有限,难以表述自己多层次的感受和复杂的情感,唯有勉强为之,也仅仅是记录而已。

一是第一次见识了音乐剧粉丝的狂热。当扮演莫扎特的米开朗基罗和扮演萨列里的洛朗·班登场那一刻,我听到身后狂风暴雨般的粉丝尖叫。据说2018年在上海巡演的时候,有粉丝把24场票全部买下,然后在剧场旁边租了一个房子整整看了一个月。咋一听,好像很让人费解,但换个思维,也许就能够理解粉丝的言行了,我想到1997年张学友的音乐剧《雪狼湖》在香港连续上演42场,场场爆满。2005年,张学友把雪狼湖改编成国语版,并展开了大陆巡回演出,也是反响强烈,场次合计达到了103场。在那个其实音乐剧还不是很有市场的时代,尚且有狂热粉丝跟着偶像辗转多个城市去观看。估计这两个主演就是身后这帮粉丝心中的法版张学友了。

二是被法语音乐剧歌曲的煽动力深深感染到了。很多粉丝先是从电台听到了这些歌曲,喜欢上这些歌曲,然后喜欢上唱这些歌曲的人,当一旦有歌曲的主唱参演音乐剧,粉丝们会因为唱的人走进了表演现场。法国早期的音乐剧一开始就是从电台、电视台打歌,所以他们把音乐和歌曲放在戏剧的前面,戏剧性相对弱一些。但这恰好很符合中国人的观赏习惯,特别能感同身受。不管是京剧、昆剧、越剧还是粤剧,中国传统戏曲追求美大于追求真,这部《摇滚莫扎特》就好像是在现实世界上搭建了一个更美的世界,像一个人造的天堂,让身在现场的人看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三是被该剧莫扎特形象圈粉了。剧中的莫扎特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快意恩仇,多情轻佻,随时随地散发的荷尔蒙迷倒万千少女,但对真正爱的人执着狂热,重情重义。对于父母怀着深深的理解、敬重和深爱。而该剧中的莫扎特还是一个无论面对多少背叛、伤害和苦难,都能够坚定自己内心的选择,知道自己要创作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追求自由和反抗权威是他的音乐永恒主题,面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内心都永远充满美好善良、真诚祝福和宽恕谅解。当反反复复聆听他的作品时,我们不由得深信:只有这么纯粹的人才能创造出如此永恒美好经典感人的音乐作品。

最后,让这句反复咏叹的曲子自勉勉人:“想象着所有的不可能,焚烧镀金的牢笼,敢于向往乌托邦,只有癫狂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前行。”


WechatIMG174.jpeg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