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对于《易经》来说,八卦、四象、两仪之源头是“太极”,如何理解“太极”,就称为我们进入《易经》的第一道门槛。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意思是,有形的物质来源于浑沌的宇宙之初,所以,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最原始物质的含义。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意思是,万物是从“太极”这种“无”的状态中生发出来的。
(3)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综上,我们可以将“太极”理解为宇宙形成之初的万物混沌状态(按照现代物理学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是一种初始之“气”;“太极”也可以理解为形而上的“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或者世间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也可以理解为阴阳的混合状态,是“阴阳本体论”的最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