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父亲后来携全家定居扬州,祖父也迁去同住,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自幼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在江苏和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
大学时代即开始写作新诗,1922年出版八人合集的《雪朝》,在读者中产生过影响。1923年,发表名诗《毁灭》后,更受到当时诗坛的极大重视,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同年又写成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此文发表后被认为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更多地撰写散文创作,陆续发表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产生了风靡一时的影响。同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述颇丰。1930年9月,因系主任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他代理此项工作。1931年8月,前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游历欧洲大陆,1932年暑期回国后,正式受命主持中国文学系工作,与闻一多同事并论学。1934年,参加郑振铎主持《文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参加陈望道主持《太白》的编辑工作。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校南迁,辗转经长沙等地,于1938年抵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尽心讴歌抗战,并目睹和感受到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人民大众所遭受的苦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惨杀反对内战和要求民主的教员与学生,造成“一二·一”惨案。朱自清前往联大灵堂,向牺牲的四烈士致敬,以后遂积极参加文化界多种激进的活动。1947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特务暗杀,朱自清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21日,参加西南联大校友会主办之闻一多追悼会,并致词。8月16日,作成《挽一多先生》诗。说他是“一团火”,将于“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18日,成都各界人士举行李闻惨案追悼大会,事先风闻特务将于会场捣乱肆虐,朱自清毅然出席讲演,不少听众于掌声雷动中纷纷落泪。当年10月,随校迁返北平。11月,受梅贻琦校长聘请,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开始整理闻一多遗稿。
1947年2月,朱自清参加签名抗议北平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民众的宣言。5月24日,签名呼吁和平,并于二日后访问过几位同事征求签名。1948年4月12日,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召开会议,决定为反对迫害学生于次日罢教一天,推朱自清参加宣言起草。6月18日,他又签名抗议美国扶植日本、拒领美援面粉宣言,事后于日记中说,“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已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8月12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