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跟朋友一起乘机,各自聊起出门的行李已经一减再减。我除了随身背包,只带着一个帆布口袋,外形上行李的概念都不具备。
我跟朋友说:看过一本书,作者写他们进藏,去冈仁波齐转山,准备的随身包要精简至极,“多一张纸都是负担”。
这句话,印象很深。
需要整理、归纳、取走、放下的时候都会想起,超越了日常的标准,指导作用堪比全套的断舍离。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我说这个作者在成都,开一个小茶馆,如果你去喝茶,要留下一个故事。她记录并汇集起来,有了手上的这本书。很有意思。
朋友说:你是不是就想过这样的生活?
02
生活有很多种状态,多到只要你能想到的,书里都有。
跟朋友提起的作者叫安珂,茶客的故事静静地安置在《以茶换故事》和《无事茶》中。
故事很杂,也很小,就是“自我”和“梦想”。这些年轻或不年轻的人们,不论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现在都开始挣脱外在的规则和束缚,安驻于内。
总有可以放下的,总有怎么也放不下的,回到各自该有的位置,延伸逶迤。
抛开男女的性别限制,找到自我的人都有一种阴柔的气息,不占有,不侵略,不叨扰。
登山、远足、手作、书店、陶艺、绘画、写文、布染、支教、茶舍、客栈,心生欢喜,践行始终。
浮尘一生,有缘相遇,有劫更会遇到,或浅喜深爱,或相濡以沫,或黯然神伤,或生离死别,所以倾诉。
视野更开阔,嗅觉更敏锐,对灵感的把握更精确,生活的影像直直落入直觉,生根发芽,繁花宁静地盛开,果实渐渐地成熟。
他们渴望为自己创造,也享受创造的狂喜,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梦想家。
布罗茨基写道:“我在自己的一生中阅读过的最宏大见解之一,是在亚历山大时期一个小诗人那里找到的;他说:‘努力在生活中模仿时间。也就是努力变得沉稳、安静、避免极端,不特别能言善道,力求单调。’”
故事听来,再普通不过。模仿时间,就是生活。
03
煮茶会英雄,是全书的基调。
有点像武侠小说,共赴武林盛会的赶路途中,各帮各派的掌门和弟子们,在必经之路上偶然结识。相见恨晚,开怀畅饮,再别经年,后会无期,最终只留下匆忙而新鲜的脚步。
作者的幸福也在于能结识如此众多的性情中人。对彼此而言,都是一种信任。你最期待的倾诉、交托、会意、理解,居然是在远方。
第一本书是以众筹的方式出版。这么多人共同做一件事就是情怀。
他们分享这份甜蜜,向四面敞开,欢迎各种起伏和流动,也希望有缘看到本书的人能够一同领会。
热爱,痴迷,创造,坚持具有同质性;
犹豫,彷徨,担忧,泄气也有同质性。
有故事就会有苦乐酸甜,恰恰是这些同质构成了文本平易的可理解魅力。
一路同行,总不孤单。
04
李修文写过:“小动物是美的,美就美在它们的柔弱,因为是柔弱的,也就不给世界添乱,甚至,不让更多的词句来形容它们,一个人,一件物事,只要不被形容,就是美的。”
因为看到这句话,才想起了书里的茶客。
记录本身就具有可看性,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却又像舞步一样轻盈,每一个动作都在不经意间击中要害。
相对于《以茶换故事》,第二本的《无事茶》更扎实一些,故事接近本身,脉络清晰,针脚细密,记录者离现场也有了更客观的距离,让有意义的事物和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区分。
记录家的诚恳,这是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字本身的技艺进化,精雕细琢是一个缓慢但时时刻刻都会催生变化的过程。
05
至于我,生活和写下的文字一样,闲笔不多,中规中矩,契合内里简单的性格,只适宜在温暖的气流中平衡飞翔。
十年夜雨,散落江湖;清茶一杯,自斟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