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套路情话 > 正文

从来“套路”得人心

来源:情诗网    2020-12-01    分类:套路情话

                      从来“套路”得人心

                                        ――《靠谱》 书评

我有一个同学,上学的时候每次找他帮忙办点事,他都满口答应。而到了约定的时间,询问结果的时候,不是说忘了,就是各种原因没能办成。

我想,我找他帮忙的事情,一定是自己判断他有能力完成的事情,而他答应了,也说明他同意完成。

然而,结果却总是落空。时间一长,他就被我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便很少在找他帮忙。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做事总是信心满满。每次安排给他同事的事情,他也是满口的没问题,询问结果的时候,他也回答的特别自信。

然而,很多时候拿到他反馈回来的结果,总是让人感觉崩溃,简单的报告语句不通,错字连篇。就连复印两份文件,也能把印完的两份文件钉在一起,而不知道分开处理,害得我被领导批评教育。

时间一长,彼此也自然有了了解,于是他也被我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便很少与他合作。

我以前总是把靠谱当做是对人品的描述,总是觉得靠谱是对一个人很好的评价,读完《靠谱》这本书以后,我对靠谱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靠谱也是一种对能力的界定。

看到靠谱这个书名,我以为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然而,这本拥有颇具中国特色书名的书是一个名为大石哲之的日本人写的。书中以职场力来解读靠谱,职场力主要包括沟通技巧、逻辑思考、资料制作、专业精神等四个方面。

当我看完沟通技巧的时候,我也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靠谱。从沟通的角度讲,我简直就是一个小白。每当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我都急于想表达的太多,结果最后变得语无伦次,问题回答的往往不在点上。

比如,同事问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有的时候也是说了一堆,最后同事一脸狐疑。我不是不想告诉他们他们答案,只是解释的毫无逻辑,论证的不够明白。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沟通技巧。如沟通时要先讲结论,这样别人才不会听了一圈,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沟通直入主题,往往会更简单明了,减少别人的猜测同时也节省了彼此的时间;尽量用数据说话,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学会使用逻辑分析,可以使你的表达更清晰。

沟通不但要说得明白,还要让对方听得懂,这才算有效的沟通,如果能超越对方的期待,那这沟通则会更加完美。

先讲结论这一点,我也常常使用。比如领导问我某个项目是否可以做,我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回答不能。我回答 的时候很有自信,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靠谱的人,只要我说不能的项目,换了别人也做不了。大家应该相信我的结论。但往往,当我说完结论以后。领导的表情就会变得凝重,甚至有些愤怒。

有一些情况我以前特别不理解。比如,我发现有些同事,很会“表演”,他们不想做的工作说完结论之前或之后总能说出一大堆不能的理由,而且绘声绘色。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听起来那简直就是鬼扯,但是外行很认同,他们把问题踢回了问题的来源,领导最多也只是无奈,而不是生气,很多时候竟然是欣赏,对待这些同事特别好。

后来,我也不再直接说结果,不过却总是表达不清。

比如,领导问我某项工作能不能完成。我会东一句、西一句的说一些理由,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前几天,领导问我这次招聘咋样,招人没?我回复一句:有几个三方协议没在手。

对自己这样的回复,我只能给自己打零分。

我真的需要适当的调整沟通的方法,当我说完结论以后,应该跟着说出自己的逻辑分析,并且拿出数据、罗列事实,说明白为什么结果是这样的。这样别人才不会误以为这是你情绪的发泄。

我常感慨,这种技术含量相当高的技巧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自己去提升,在沟通的这条路上,我还需要走很远。

还好,这本书及时的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对沟通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就像《极简主义》里面所阐述的,以目标为导向,我想我们应该始终记住一点:沟通技巧的首要核心是“解决问题” 。

我又想起了开篇讲到的同学和同事,我想他们也不一定是我认为的人品上的不靠谱。可能人家为自己做的事情也会丢三落四,可能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也可能自己交代的时候并没有把问题说清。

这一切可能对应的只是能力的高低,不应该被我简单的归结为人品。

书中还用云(现象)雨(结果)伞(应对)的案例来比喻逻辑思考的原理,浅显易懂;用制作PPT的案例来说明,资料制作是针对目标的辅助工作,没必要做的特别花哨,我们工作时要时刻对应目标;也说明了专业精神是什么——专业精神是个人和集体的生存法则 。

以终为始,以目标为导向。也许,我们离靠谱还差得很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