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伙伴聊天后的简单反思。
一、本次复盘基本情况
今天一位伙伴和我约谈家庭的关系的问题,他认为与妻子沟通出现问题,希望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亮点
- 事情越是细碎繁杂越是要从本质入手。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内心有根线提醒自己:努力找本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从问题本身去解决问题。 -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一是为两人的感情账户增加存款,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接纳自己,接纳别人。
三、不足
- 没有提前想好,我还没有老大深厚的咨询功底,没有办法一下子找到痛点,给出解决方案,也没有做什么话术的引导。
- 由于主要是我在分享,因此我的内心各种认知的心理表征不断疯长,但很担心对方未必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有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来的更妥当。因为这和我从前刷新认知的时候是一样的。心理表征一定是在不断实践和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丰满的。就算是现在的我也一样是在随着反思的不断增加而对于原来的认知认识的层次在不断的丰富中,刚学的时候认为自己知道了,但很快就发现知道的远远不是原本知道的。
四、收获
-
看到了人很多行为模式是相同的。
-
认知的差别真是会让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不同。我也曾经那么笃定的认定自己就是个承担责任的人,是个极其负责的人。因为某些事情能勇于承担责任就认为自己是承担责任的人;丢了几把伞,早起了几次就休息了,就认为自己是个丢三落四的人,以偏概全,动不动就会上升到整体的来看待整人。如果是正面的可以给人力量和信心,但有时候也会让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
什么才是承担责任?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真的承担责任,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才是一个承担责任的人该有的信念。感谢永澄老师让我的认知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一切改变的起点来自于这里。
-
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特别是有其他人参与其中的时候,出现问题,我们第一时间总是会从别人身上找问题,看到他人的不足,我们很直接的希望对方如果能按照我们给出的建议改变就好了。通过我们的透镜看到的他人的“不足”,不论我们给出的意见是对与不对,却单纯的希望在这个上努力并获得好的结果,这样恐怕连投影层的最优解都得不到吧。
-
我们希望他人改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如果真要他人改变,也要想要如何做才有效吧?沟通不是只有说一种方式,沟通也不是表达了就是,而是对方获得多少信息才是最后的沟通效果,对方没有获得到,我们说破了嘴皮子又有什么用?还怪对方冥顽不灵?是对方的错,还是我们的问题? 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那么什么才是根源?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开始。
-
在沟通的期间,我的心理表征在不断的延伸扩展,好像看到了事情错综复杂的表面下,有个隐藏的本质,而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抛开所有的枝干去找根源。也发现问题的本质是引发一切幺蛾子事件的根源。解决问题,从本质入手,但同时,解决问题投放的方案也会带来其他的风险,这些心理表征不断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中,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中文词语的博大精深,同样的词语不增不减,但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难怪要用“心理表征”而不是单纯的“理解”来表达了。难怪刻意练习,不是普通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围绕心理表征的持续练习,这个的标准真的不是一般的高。
-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怎么找?这也是千头万绪,如果陷入到事情的细节中就一定是在投影层上的努力,想更高概率的获得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一定要从上层来思考。要以终为始,要因上努力。如果没有头绪,那就从身份开始考虑,我是谁?站在投影层的事件范围内,向上看,看看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尽职的父亲,是个慈爱的母亲,还是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为家人保驾护航,是孩子的榜样,是妻子的肩膀,是父母的依靠的一家之主?如果是这个身份,我要做什么?现状离我要做的,还有什么样的距离?GROW模型现在不用,什么时候用?
-
在做的时候会遇到情绪的问题,那就情绪处理模型拿出来,解决完情绪,但还是动不了,那就RSQC拿出来。这些都是执行层的事情了,前面把身份,把以终为始的终想清楚,目的目标想明白,然后思路想好,策略定出来,就可以一个一个搞定了。
-
我说的很轻松,但这一路就像成长一样,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高峰有低谷。要一直保持能量,需要方法,改变需要认知和信念的力量,持续改变需要不断利他或者正面反馈(首胜)的能量的补给,而所有的能量最根本的,就是你是否一直记得你的初心。在成长的路上太多的拦路石和纸老虎了,如果能保持不断精进的思维模式、所有的结果都是反馈的心态、和时间做朋友慢慢持续做的节奏,哪里还愁到达不了目的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