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着有一天能如陶渊明般归园田居,在乡村养花、栽树、种地,然后在培养一两个自己的兴趣,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不用很多的钱,不用每天在老板的驱使下麻木地干活。可是实现这个梦想首先得需要勇气,莫大的勇气,要敢于抛弃城市里的一切,敢于面对乡村里各色的目光,敢于劝服父母反对的意见,其次也需要有足够开始的钱,如果一无所有,回去也依然会一无所有,如果本就懦弱无能,回去了还是会懦弱无能,即使是回乡,想做成一些事情,也需要足够的资本和能力。所以,我现在依然困在城市里,一事无成、飘飘荡荡,所以我开始无限怀念以前的童年时光,虽然事实上的童年可能并没有回忆中的那么美好,可我还是怀念,有时候会想,我有没有能力将闹钟的回忆加以发挥、想象和塑造,将它变成一个故事呢?
《草房子》中的故事,年代比我的童年早很多年,可是我还是被一些故事感动得抹眼泪,那些文字中流淌的淳朴的美感,和展现出来的动人的情感,还有作者那神奇的既朴素又细腻的文笔,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拿着笔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肯能将书读完了也划不了几笔,可是将所有的文字连成一体,它们又都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即使书本已经合上,但那些油麻地小学的艾草好像还在飘香;校外的河水在柳枝的飘荡下还在荡漾着一圈一圈的水文;被桑桑和杜小康点着的草垛还在吐着火舌;天空中一群群的白鸽还在扑扇着在阳光下发光的翅膀......
书本最后提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确实,今天的孩子大多是孤独的,留在乡下的孩子多半形单影只地与老人相伴,生活在城市里的,关上门世界就只有自己一个,玩具和朋友都是各种冰冷的电子产品。哪像从前的孩子。不需要将时光倒退到《草房子》里同样的年代,只需要倒退十几二十年,那时候的孩子也是成群结伴的,上学时三三两两走着田间小路或者小小河堤去上学,回家了也会拉帮结伙玩着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名字的游戏。
但是,如作者所说,那些感动人的基石没有变,“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所以这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依然会感动不同时代的人,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千古以来从来没有变过。
什么时候我能动笔,写下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石的童年故事呢?那些已经忘得差不多的细节,那些一直回荡在心中的情感,那些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或者夏日午休时光里躺在草地上注视过的碧蓝天空中的一朵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