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土味情话 > 正文

陈忠实的故土情结

来源:情诗网    2020-11-04    分类:土味情话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一代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书桌上的自省句,先生勤勉一生,踏实一生,耕耘一生,终归没问收获。

陈忠实于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出生于陕西灞河南岸、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时值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即是三伏天的午时,五行属火。

据说先生出生半个时辰,从头顶到脚趾就被严严实实的热痱子盖满了,整整一个夏天,他的身体都在一茬儿接一茬儿的热痱子里挣扎。

后来,先生在其散文《回家折枣》中提到,幼时有人给他卜命说他是“木命”,而先生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栽树,这又应了“木命”一说。

先生一生俭朴勤勉,对故土始终怀有一颗感恩崇敬的心,其长篇小说《白鹿原》就是在故乡灞桥西蒋村完成的。

先生说,他的家乡——灞桥,是一个送人远行的地方,亦是一个被文人千古吟诵的地方,此地正是两千多年前项羽给刘邦设“鸿门宴”的地方。

故李白有诗《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当然,先生在完《白鹿原》之后,有《青玉案.滋水》一词,同样显尽灞河的风姿。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锯右,夹得一线瘦。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来灞桥,盎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先生一度隐居创作和思考,他常常带着妻子准备好的吃食独身住在原下,清晨一袋烟,然后煮茶,清扫院落,步行在灞河岸上,真是“独寻秋景城东区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其实,读先生的文字,我们总能在字里行间体会他回归故土的欢愉,如《原下的日子》,这是他隐居故土的心绪之凝练,悠游从容,淡定自然。

其中《三九的雨》宛如一首优美的旋律。

三九天,他只身来到村外的空地上,极目四望,四眼宁静,天籁自鸣,先生觉得宁静可以听到大地的声音。

于是,随小径徜徉,便不自觉地忆起儿时的求学之路,他意识到,他的一生都与这条路有关。

当然,他在回顾走过的大半生人生之路时,强调“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也许,他在老屋能和祖先默视,能和大地对话,从而获取心理的蕴蓄。

可见,先生的作品遵循一种注重积累继而飞跃的过程。先生的文学准备先天不足,高中毕业,却与大学失之交臂,但他视文学为神圣的事业,从未停止在文学的瀚海里耕耘。

而这一切都归根于先生始终有一颗本真且寻根的心。

先生在六十岁的时候,放下居住在城里的妻儿独居归隐于原下,这不是逃避现实,亦不是不负责任,这是他重新打量与审视自己,在宁静中获得蕴蓄。

而这正是纯正,质朴,自然的文学骨髓之所在。而今繁华盛世,数据横行,文学途径空前高涨,却缺少了一种喧嚣之宁静,一种宁静之思考。

期待文艺在宁静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