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不写小说呢?”
“你的小说开始动笔没?”
“故事写得怎么样啦?”
......
很多次,我被身边的人问到只能尴尬的“呵呵”,因为我真的不擅长或者根本不会虚构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们好像习以为常的把写作和写小说画上了等号,这是很难解释的一个误会。
编着编着就写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着写着就把朋友的秘密暴露在文字中,一个天生不会撒谎的人,如何在后天练就贩卖故事的能力?这是我打开《小说课》的动机。
一、折磨读者的秘密
它像一本成功学鸡汤,正中我下怀。作者许荣哲说,文学就像数学一样,有公式存在。我们都知道解一道数学题,关键在于熟悉公式的运用,掌握了公式的原理,那就不是一道难题。这个观点,铲除了我对“天赋”的忧虑,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想象和创作的细胞。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勤能补拙一样可以用在码字这件事上。
但是,小说的关键却并不在于公式,而是:答案。折磨读者的秘密便是,1、答案是什么?2、答案是怎么来的?就拿侦探小说来举例,我们都有过被扣人心弦的情节抓住不放,捧着书本通宵也要找出真相的经历。直到遇见了东野圭吾,故事的真相早已写在了开头,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被吸引住了呢。这便是寻求真相的魅力,除了答案,我们还想知道动机和所有缜密的细节设计。反之,如果是读者都能猜中的剧情,谁肯在此耗费自己的时间呢。
这又像是一本不太常规的书评,每一篇短文都分别举了不一样的名著小说作为例子。有人看书只是看看别人的故事,有人看书是想要寻找自己的影子,有人能从书中汲取人生哲学,而作者却在别人的作品中窥探“商业机密”。要看过多少本小说,才能摘出这些“公式”,把所有的故事拆成骨架,为己所用。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拿《三国演义》来分析人物刻画,用《儿子的大玩偶》、《最后一片叶子》等畅谈情节,用一句“每一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概括场景的地位不可或缺。
想要学会讲故事,首先你得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喜欢那种受虐的精神状态,喜欢当一只木偶被你笔下的线索牵着走。
二、偷故事的人
车祸、癌症、爱上同父异母的哥哥、相爱后才发现对方是杀父仇人的小孩......
提起这些套路,你一定跟我一样想到了韩剧吧。对的,如果说韩剧可以一路这么浪漫狗血下去,那么受欢迎的小说也一样有令读者着迷的精髓。延续《小说课》(壹)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课》(贰)开始解析那些折磨读者的套路。
刘墉老师曾写过一篇关于写作的散文,里面提到写记叙文的方式,是列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后再填充声音、色彩和细节描写,这套方法我一直很受用。如今,我又在作者许荣哲这看到了与此类似的方法用在写小说上。公式是关于主人公的“七个问题”:目标、阻碍、如何努力、结果、意外、情节转弯、结局。定下这七个问题的答案,你就能在三分钟内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正如一些网络节目那样,三分钟看完一部电视剧,一分钟看完一部大电影,现在想来,套路原来竟是如此得来。
《小说课》(壹)里每一篇文章都可独立存在,而(贰),我更建议大家按常规顺序的从头往后去阅读,看似独立又存在一种道不明的连贯和节奏感。就像一篇小说,开头、结尾、过程都是作者精心设计好的,打乱就没意思了。除此之外,很干脆的收尾,不拖沓不浪费读者的时间。
这两年,各个电视台开始不断引进国外综艺节目,做得比较好的一般会结合我们自己文化编制节目,还有一些令人反感和吐槽节目则毫无创新能力,连游戏和嘉宾的笑梗都照搬原版。我想这就是偷和借的差别吧,借来的始终是别人的,而偷来的却可以是自己的。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时,你可能会想到《雷雨》,《回家的诱惑》无疑翻版了《妻子的诱惑》。车祸的确是一个套路,但车祸的前因后果和事件的起承转合才是创作者发挥的空间。
许荣哲还是那样从许多小说和影视中总结出了吸引读者的点,诸如“两难”、“选择”、“悬疑”以及“结局反转”。我还是保留之前的看法,让读者猜不透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尾,让读者质疑的结局才有最精彩的推理过程。
套路真正玩得好的作者,可以骗读者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