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浪漫情话 > 正文

浪漫的爱情,只是一种幻象

来源:情诗网    2021-03-12    分类:浪漫情话

读书会笔记2

书籍:《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内容:第九章 面对爱的迷妄

(P88-104)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一句很出名的诗句,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爱情在世人的眼里是多么美好、浪漫而又甜蜜。大家还记得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吗?

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这时,有一位仙女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了舞会,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很伤心,于是到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但王子仍成功的找到了能够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童话故事总是在男女主角在一起后,来一句“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就结束了。童话在涉及到现实这个话题时,都不敢深入面对,因为,两个人在一起之后,生活并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这其中还有无数的阻挠与障碍需要跨越。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渡过美好而又甜蜜的热恋期后,彼此的缺点慢慢露出来,生活上的各种磨擦不断,对方做什么事都觉得不合自己心意,冷漠了、平淡了、话少了,或者总是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一时为了今天买的菜吵,一时又为今天对方没有及时回电话吵,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发非要决定谁强谁弱之类的权力争斗。

为什么爱情开始的时候总是充满了美好和期待,最后却常常变成一场梦魇?而我们为什么每次面对爱情时,又总是像飞蛾扑火一样奋不顾身地投入进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

追求爱情的戏码,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想要寻求解脱,“爱情”被我们无意识地当成逃离恐惧的惯性模式。我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是如此难以承受,我们渴望爱情就像童话一样,一定会有一位白马王子,骑着高大英骏的白马,把我们从疲惫、痛苦、狼狈不堪的生活里拯救出来,让我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

童话永远在别处:被真实生活压得喘不过来气的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试图营造出虚幻但美好的精神避风港。爱情不过是我们逃避面对恐惧的手法。

我们是怎样利用爱和亲密关系来逃避恐惧的呢?一般会通过下面三种方式:

1、 浪漫幻想——紧抓着这种信念:由于害怕孤单的恐惧,我们以为最终能遇到某人将我们的恐惧和痛苦带走。

2、 自我依赖——自欺欺人地相信:我们是自给自足的。

3、 怨天尤人——认为痛苦或恐惧之所以出现,都是别人或外在事物的错。

【浪漫幻想】

我们先来听一首关于爱情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远,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诗人舒婷的一首《致橡树》曾经带给我们多少对爱情的憧憬?

我们憧憬着自己的爱情就像诗里的橡树和木棉一样浪漫、一样坚贞。我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期待自己终于找到那个一直在等待我的人。我们把“那个人”想象成一个完美的对象,仿佛一旦找到他(她),所有的痛苦与孤独都将结束;这个完美对象会深深地了解我、懂我、爱我,让我沐浴在甜蜜的支持、尊重和温柔体贴里。

当我们一旦发现“那个人”并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完美对象的样子时,我们可能就会告诉自己:我认错人了,赶紧结束这段关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吵架或者试图让他(她)改变的事情上,这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赶紧重新去寻找那个对的人。

我们爱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具体的人,我们爱的是自己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完美对象。对方的容貌,对方的性情,对方的思想,对方曾经与将来的生活,一切我们都看不到。对方在我们的心中无非是一具浪漫情绪做成的躯壳,没有灵魂,没有心。

我们常说,相恋容易相处难。热恋时,其实我们没有和对方的真实存在打交道,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相处时,我们就看到了彼此的真实存在。我们有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最亲密的爱人,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他(她)的确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其实是将自己的想象强加在对方的头上,当我们看到他(她)时,我们看见的不是对方真实的存在,而是我们加诸在他(她)身上的幻想。

我们有许多的困惑都来源于对理想恋情的执着和迷恋,但实际上这只是掩盖了一个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那就是——完美对象不可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

只要还紧抓着幻想不放,我们就永远不必面对自己的缺乏信任以及不被爱时的痛苦和害怕。我们借由浪漫幻想,投射出生活应该是如何如何的想法,而一直生活在期待中。

【否认和虚假的自我依赖】

自我依赖和浪漫幻想正好相反,为了逃避面对需求的恐惧,自我依赖干脆否认自己对爱和亲密关系有需求。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收到很多来自社会来自家长的价值传递:我们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们需要克服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些价值观看上去确实很有价值,我们大部份的人也是按照这样的价值观来要求自己的。

但是,当我放下头脑里关于正确价值观、关于积极人生态度的判断,用心去感受这些有关价值观的文字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有情绪在升起,我感觉到脑子发麻发胀,心很堵,呼吸困难。我感觉到脆弱是不被承认、不被允许的,我们被要求必须活在坚强的、积极进取的、自尊自重的、挑战困难和独立自主的自我形象里。

当我们遵循着这样的价值观长大以后,我们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我比任何人都更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要,真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我无法给予自己的,我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没有任何人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就算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生活,我也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这种人在爱和亲密关系中有个名称,叫做“反依赖者”。反依赖型的人需要关系,但又担心被困住,像美好的监狱。他会担心,如果向一个人敞开,就必须照顾别人,自己就会消失。这是很深的恐惧,而不是一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关于反依赖者的故事。

小美今年35岁,她是一个大学老师,身材修长,言谈举止充满了知性美。追求小美的人很多,小美也谈过几次恋爱,但是都没有结果,直到现在,小美也还是一个人过。眼看着自家这么优秀的闺女都快奔四了,却还一直没有成家生孩子,小美的妈妈实在想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美自己倒不是很在意,她觉得只要自己过得开心,一个人也过得挺自在的。她自己也不明白,每次谈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挺有感觉的,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和关系的亲近,自己莫名地感觉到恐慌,原来自由自在的自己,好像慢慢变得无法动弹,感觉什么事情都被对方管着,都得需要向对方交待。小美感觉自己的空间在被一点一点入侵,对方的需求,就像海啸一样,要把自己吞没,让自己感到窒息。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小美每次都选择落荒而逃。

当我们带着一份理解来检视这个模式时,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内在小孩,因为体验了不被接纳欣赏、不被鼓励、不被爱的痛苦,早就选择了放弃,缩回壳里,并找到一种求生存的方式,那就是不要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凡事只能靠自己的虚假自立自强,就跟浪漫幻想一样,强而有力地将我们的恐惧屏障在外面。靠着躲在孤立隔绝的背后,我们就永远都不用体验恐惧或面对恐惧。这是一种掩饰恐惧的高明欺骗手段,因为它遮盖了所有我们对亲密关系和被遗弃的害怕。

我们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感受不到我们的脆弱。而且很确定的是,如果我们无法感受脆弱,就无法真的拥有爱。

【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的人会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别人的问题,或者是环境不对、情况不对。用我儿子的话来说就是“都怪你!都怪你!”,反正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都是别人的错。作为一个孩子,责怪外界是很自然的,因为他还没有掌握承担责任的力量。

凡事喜欢怨天尤人的人,总是觉得除非改变了外在的人、事、物,否则自己无法感到有能力给予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者力量。我们在把责任推卸到别人头上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掩藏着深深的愤怒。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会意识到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愤怒,我们习惯了把愤怒和伤害不知不觉地投射到爱人或朋友身上,投射到让自己感到挫折、沮丧和拒绝面对的情况上。当失望和挫折的烈火熊熊燃烧的时候,我们总是本能地怨天尤人,而不是与痛苦的感觉共处。为什么呢?因为责怪可是比感受痛苦来得轻松容易多了。

责怪别人是相当普遍的行为!在那一刻,我们大概连想都没有想到,有些事情或者真的是自己不对。

又到了讲故事的时间了。

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他有一种厌倦尘世的感觉。于是,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寺庙,请一位得道高僧为他指点迷津。年轻人说:“大师,如今这世道实在太险恶了,处处充满了冷漠和陷阱。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是互相倾轧,争得你死我活。人情薄得就像一张纸,一不小心就捅破了。不知为什么,我看到的总是人们虚伪的面孔,感受到的总是人们的自私自利。请问大师,我该怎么办呢?是找一个无人的深山隐居起来,还是与浑浊的社会对抗到底?”

望着一脸沮丧的年轻人,大师知道,给他讲再多的道理,他也不一定听得进去,关键是要让他的心灵深处有所顿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走出阴霾,还得靠年轻人自己。

就在这时,树上一只鸟儿叽叽地叫了几声,随后,一滩鸟粪不偏不差,正好落在了年轻人的身上。年轻人怒不可遏(E四声),放声骂道:“你这该死的鸟,没看见下面有人吗?呆会儿我找个弹弓打死你!”大师听罢,双手合十,微笑着说:“善哉!善哉!施主,这不是鸟儿的过错,因为树林本来就是它们栖身的地方,有鸟粪落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不该打扰了鸟儿的宁静。”

年轻人一脸迷惑,仍有些不明白。见此,大师继续说道:“施主,请看看你伸出的手,你在指责鸟儿时,食指指着小鸟,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则指着自己。也就是说,当你在指责别人时,你要承担三倍于别人的责任。因此,对于人情世故,要与人为善,宽以待人,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那样你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听了大师的诉说,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人心险恶,世态炎凉,而是自己缺乏一颗理解的心,一颗宽容的心。从那以后,年轻人不再抱怨别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多年后,他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人们纷纷称颂着他的贤德。

很多时候,我们在责怪别人时,恰恰是因为自己站错了地方。在面对一件事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别人的利益,所以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当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时,我们也就拥有了选择、决定和转变的力量。学习将焦点带回内在,并看清他人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需要我们保持不间断的觉知。

舍弃责怪的心态,并不表示在需要的时候不必设定界限,设定界限不等同于责怪。当我设定界限,能量就保留在我的内在。我不把能量丢到别人身上,让虽人去承担错误。设定界限能够提升自尊自重,责怪则不然。

【走入内在的决心】

浪漫幻想、自我依赖和怨天尤人这些迷妄,让我们的行为得以合理化,我们无意识地利用它们来隐藏自己,好感受安全和受到保护。如果舍弃它们,将会把我们投入到未知里,我们的脆弱将赤裸裸地无所遁形。

面对伤口令人感到害怕,爱和亲密关系引动我们嫉妒、被遗弃、被拒绝的情绪,也揭开我们不被了解、不被爱或不被支持的情感伤疤。然而,透过对内在小孩的学习,我们确信一旦将能量转回内在,并诚恳地看待自己,转化便会发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