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时光匆匆,转眼间,又是粽香飘起时。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现在又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是一个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
有三种说法,相关人物分别是屈原、曹娥、伍子胥。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总之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但却是一个永远留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日子。
无论起源如何,端午的核心都指向“纪念”。
逝者如斯,端午的起源太过久远,早已被绵绵的河水冲去。
如今,我们过端午,更多的是在纪念那些逐渐消失的习俗,纪念回不去的温暖岁月。
端午风俗
赛龙舟
每年到了端午这日,各地的龙舟竞相争渡,为节日带来无上的热闹。
插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它们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沐兰汤
兰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采药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挂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五色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孩子们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的《名都篇》中便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画额
端午时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写“王”字,一可借雄黄驱毒,二可借猛虎镇邪。
端午吃食(吃货们最关心的)
吃粽子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人的节气,吃是重头戏。
粽子无疑是端午节标志性实物。
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飘着一段粽子的清香。
厨房里母亲淘米、包粽、蒸煮时忙碌的身影,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饮雄黄酒
还记得《新白娘子传奇》里的白素贞吗?端午节为了救许仙去盗仙草,误饮雄黄酒,现了原形,一个女子为了所爱的人奋不顾身,这可能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吧!但是许仙并不领情,当场被吓晕了。
这个桥段让很多人记住了,端午这一天大人们要饮雄黄酒,而小孩则用雄黄酒点涂于额头、手心等处,用以除虫辟邪。
吃煮蛋
汪曾祺写端午时曾写过,“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他的家乡高邮,是江南水乡,出产一种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是出了名得好。
时光荏苒,人到中年后,家乡往往物是人非,我们对故乡的记忆,有时往往就停留在家乡的一种风物特产上,这种舌尖上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加生动,那故乡的味道承载着一代代游子的乡愁啊。
端午,有粽子、艾草的清香,有龙舟竞渡的欢腾,有屈原的故事,有五色线、长命缕的祝愿……它还更是一抹乡愁,一份眷恋。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