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一词最早出现于 2016 年,多见于微博、贴吧的话题“中华土味系列”中,后来微博上出现了“土味老爹”“土味挖掘机”等博主的相关分享,使得“土味”这个词流行开来,至此土味短视频开始兴起,而由此显现出的土味文化,也以一股“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席卷了网络。笔者作为一位快手的热心用户,感到土味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了流行词语常见的词义扩大现象,这既会给汉语文化带来的退化现象,同时也是使得土味文化有纷纭杂沓之象的原因。同时大部分有关“土味”的文献,因为土味的新兴性和快速发展的特点,很多描述和批判已然失去时效性,于是在本文中,我会以一名土味视频的受众的视角,尝试以新颖的角度对土味文化进行解读,并且以此为依据,解释土味文化兴起的原因。
一、解读土味
对于土味视频目前学界没有明确定义,但是根据已有文献中的描述,大家对此的论述观点趋于一致
例如《抵抗与收编 :土味视频的亚文化解读》中认为土味视频是
“以‘土味社会摇’和土味情景剧为主要内容,发布于快手、微博等平台的短视频。之所以称为“土味”,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乡土特点”。
并且在场景和内容上对其进行了划分,指出拍摄地点为三、四线小城市,乡镇,农村,且画面模糊不加过多修饰,“原汁原味”地将农田、网吧等场景展现于受众眼前;故事和段子老套,演员演技浮夸,无法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单从直接观感上对土味视频进行这样的解读是可以说的通的,虽然由于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类似以上的观点多少带有了一些局限性,本文既然是在探讨文化,那么放弃大而笼统的概括,转而从视频内容出发分析拍摄者的表达和想法是较好的选择,作为快手的资深用户,我会先依据土味视频的主题对其进行划分,剖析,尽量做到客观,避免矫情。
土味视频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语录:
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视频普遍以一些环境和动作作为衬托,以一段“语录”作为主体,内容既有“从此以后不谈地久天长,单刀赴会做气质流氓!”这样的社会小混混风格,也有“做人你别太过,做事你别犯错,纵使生活万般苦涩,咱们也得笑着走过。”这样的比较积极的。但就本质来说,这些无外乎都是传达了“乡镇青年”这一群体的价值观,爱情观,或者是对于“义气”“气魄”的理想化期望,而语录作为他们的载体,独特的语气和氛围有着能使他们所说的话被人信服的特点,所以我认为语录视频实际上就是对刚才所说的乡镇青年的价值观等的肯定性表达。
2、情景剧:
土味情景剧的特点一般更为简单,主要是以男女纠纷,各种感情戏和兄弟情谊、社会人春风得意的生活为题材,它们所表达的东西与语录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偏向与两性关系等青年的焦虑点,并且由于短视频时间有限的原因,往往利用较浮夸的演技表现经典和激烈的矛盾,所以说土味情景剧是乡镇青年进行的一种极端化表达。
3、土味吃播:
吃播大家都很熟悉了,快手风的土味吃播并不同于主流的大胃王、小清新、或者ASMR吃播,观察一些土味视频集锦,会发现土味吃播的范畴主要包括吃冰,吃油面包,还有大型海鲜与各种自制最大、最奇特食品,没有复杂的制作流程,常见大量的芥末,辣椒粉,辣椒油作为配角,你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东西都代表着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很多人所无福消受的食物,而这些视频的观看者,多数都暗藏了一些报复性心理,通过播主特异的表现,超量的食物,加上芥末辣椒的辅助,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或降低自己关于一些东西的欲望,又或者以此减轻个人的压力。
4、杀马特、浮夸的时装表演:
这两者的核心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兴起的时间、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发型、妆容与衣着都是小镇青年对身体的自我管理,有人说制造商品的符号意义就是为了区隔阶层,对城市人而言,时尚和潮流就代表着要永远追逐着各种媒体的引导,所有的东西都要追求最“新”的大牌,而当一个产品足够流行到很普遍的时候,就到了它被淘汰的时候,小镇青年并不是各种品牌商品的主要目标群体,但他们却逃不过社交媒体中他人的光鲜亮丽,加之经济能力和环境的因素,小镇青年永远在追逐者城市精英所代表的审美标准,时间上、金钱上和教育水平等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人物形象符号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性、拼贴性和模仿性的特点。
正如《割裂与反抗:重审中国“土味文化”现象》一文中所言:
“他们努力模仿城市精英的审美品味,尽可能把一切元素都拼贴在自我形象上。乡村与城市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两者之间更多是乡村流向城市。小镇青年积极建构这种身体形象符号是为了摆脱其“原始乡土性”,想要有别于父辈那一代人的“农村人”形象,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受经济能力限制,他们建构形象符号的过程只能以低成本方式进行,最终建立起的自我形象被城市精英视作是已经摈弃掉的审美风格。城市精英总是借审美霸权制造出一轮又一轮的评价指标来划分界限,以保持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
但这些人并非对自己的现状一无所知,他们的作品正是潜意识里对这种文化霸权的反抗的表现,或是无限地扩大自己群体形象符号的特点,将时差性、拼贴性和模仿性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展现出来,讽刺了无情的消费主义,或是明知与潮流天差地别,被别人视为异类也要坚持过去的时尚理念,这些都是小镇青年在追求自己的文化认同的体现。
此外土味视频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譬如社会摇这一块儿,就和杀马特、时装表演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他类别也是如此,我就不在此赘述,从刚刚的这几大类里,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土味视频都是乡镇青年的“表达”“诉求”,或者些许欲望的体现,我认为,正是这些“表达”与“诉求”,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存在着隔阂,却又确实存在,有着重量,这种有些陌生的他者文化,才是这些土味视频能够引人注目,却又不被诟病为恶俗轻薄的原因,我也认为只有这些视频才能称得上是构成土味文化的土味视频。
以上就是我带有一些个人情感的对土味视频的理解,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
二、土味兴起的原因
这是很多朋友有疑惑的地方,即为何土味容易上瘾、为何它会如此快地流行起来?这就像为什么包子好吃和为什么包子卖的快,就不分开来解释,相信看过我对土味视频的理解后,大家也已了解其中的一些原因,在接下来我会列出一些主要的因素,对它们的解释很多会比较简略
1、良性自虐(benignmasochism)
首先我们大家在第一次看到很多类型的土味视频时的印象,无例外的都是“尴尬”,当我们在看视频的时候,很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带入其中的角色,认为自己也做了与视频中角色相同的事,也有可能是我们看到视频中角色做的某件事,依据我们的经验而认为他会产生尴尬情绪,而后产生了“共情尴尬”,指个体在看到他人面临窘境时而体验到的尴尬情绪。
但我们知道,尴尬会对个体产生焦虑、羞耻、沮丧等消极情绪,而对于焦虑情景,人的习惯性反映便是回避或攻击,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土味视频是时候很少会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很清楚自己产生的尴尬情绪并不是违背了社交准则,也不会降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这时候就构成了“良性自虐”的条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与同事在论文中称:
“当进行一些消极的行为时,人类的身体和大脑会感受到威胁。但随后会发现实际上并不存在危险,因此会有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
就像我们吃辣椒、吃芥末、有些地方的人爱吃黄糕,明明被辣、被呛、被噎的(据说还有吃黄糕被噎死的)很难受,结果竟然啥事没有,这让我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为什么良性自虐会带来这种“驭体于灵”的快感呢?罗津教授认为:人类进化出了一种奖赏好奇与探索的大脑机制,发现新事物会让人感到很兴奋。如果我们吃了芥末、臭豆腐这些看起来有危险的东西,最后仍能安然无恙,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新奇事物,之前的恐惧感随即转化成兴奋感。---引用自《无辣不欢其实是种“自虐”》
我们在观看土味视频时也是如此,感受到了尴尬,却没有受到危险,没有降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尴尬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就变成了欣快感,我们也因此对土味视频“上瘾”,类似吃辣或者很多人脱袜子的时候闻闻的小爱好。
2、城市人的迷茫与麻痹
在城市中接受土味文化的人,多数都是普通家庭中的年轻一代,我们在相对充裕的环境下长大,在城市中的生活让我们认同自己生活是“普通”,却难以体会到很多东西并非容易取得。在面临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想要维持已有的“普通”已然不易,想要创造出这种“普通”更是很难,然而反观全中国的情况,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有的或者将有的收入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明明收入是前一两成,却依旧感觉不够,感觉得不到幸福呢?在这样的现状里的青年感到迷茫和焦虑。土味视频中的青年正是与受众中的城市人年龄相仿,城市人在看到视频中荒唐夸张的表演,和条件很差却安之若素的同龄人,似乎感觉自己的地位提高了,也暂时忘掉了面对未来的压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麻痹,但对于城市中的青年人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3、唤醒内在记忆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提出“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说民族应该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不在于语言、文化的相似,想象的共同体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亚文化理论下的土味视频》中提出,我们对于乡土的记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正逐渐消逝。但土味视频中各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琐事、并非特意显露的乡村风景,都是在唤起受众的一种内在集体记忆。视频中的乡土生活,对于出身农村的人群来说,这是在反映自己的生活,引起了一种内在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对乡土的遥远记忆也被唤醒。同一种对于乡土风貌的共鸣进一步上升为对农民阶层的心理认同逐渐在城乡两个区域的居民之间形成。
4、双重收编后的狂欢化
土味视频的制造者和表达,加之城市精英对于媒体中话语权的掌控,使得土味视频折射出的土味文化注定是一种边缘文化或者说亚文化。而当亚文化的特立独行成为社会瞩目现象时,主流文化就会相应地对其开始进行收编。这种收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商品收编,二是主流文化收编。
商品收编:
指亚文化的表意实践被商业化,比如土味视频博主在获得大量关注度后开始接各种广告,又或者凭借“社会摇”大红的牌牌琦 ,其黑色印花T恤、高仿皮草、豆豆鞋的另类时尚风格受到粉丝的竞相模仿,其同款服装成为淘宝爆款。这种对于社会江湖气质展示的服装风格与舞蹈行为在粉丝们的狂欢中,被模仿与被解构。舞蹈背后的抵抗与风格意义逐渐消失了。
主流文化收编:
《亚文化理论中的土味视频》中指出:主流文化收编是对于土味视频中的亚文化进行着一种“去风格化”的改造 ,这一过程是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 ,对异常行为贴上标签,重新加以定义,模糊亚文化群体的“他者性”,消除其差异性。通过这种方式 ,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实现向妥协。一方面,亚文化在被收编的过程中丧失其批判性。另一方面 ,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主流文化 ,促使主流文化做出部分妥协。
快手三四年前开始的各种整风运动,从开始的“虎刀蛇邪”等一众狠活悍将被封禁甚至从此露脸即封,到稍近一些的牌牌琦、MC天佑被点名封禁,以及多种多样的打赏,“小黄车”,都是一系列对“土味”的收编,这种情况下的结果之一,就是土味文化开始由商业推动,并且逐渐迎合城市受众的审美,这也是土味流行的原因之一,毕竟虎哥炸篮子、胜哥吃耗子、蛇哥秽土转生等好活儿也是被很多土味深度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但却不在如今流行的土味文化之列。 虽说文化收编会对土味产生一些去风格化的影响,但是这种逐渐容易接受的土味文化依然代表着一种他者文化,这正契合全民狂欢的特点,土味视频中面相奇特的“吉吉国王”、“神兽”等大火也正是契合狂欢化理论中小丑加冕成“王”的过程,巴赫金曾将“狂欢”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全民平等自由参与的个体;二是强调俯就颠倒且粗鄙戏谑的广场形式。这种狂欢化正是引发土味流行的一大助力。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土味视频流行原因的分析,但由于其原因非常之多且杂乱,我只选出了部分代表性的进行解释,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土味文化”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狂欢的亚文化,要理解它所容纳着的中国社会乡土性、要体会到其中乡村群众进行的表达,“土味”给了他们发声的机会,但由于短视频的性质和收编,这些表达对改善他们本身生活的帮助并不明显,也并未表现出乡村的一些重点问题,加之土味视频的制作者多为青年,很多其他人群和更贫困的人口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本文结束
首发于公众号 immer of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