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肉麻情话 > 正文

把酒话桑麻的孟浩然

来源:情诗网    2021-01-12    分类:肉麻情话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绿树四面环绕着村庄,一脉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推开窗户,面朝谷场和菜园,我们喝着酒,悠闲地谈着蚕桑种麻的农事。田园生活如此安逸恬静,朋友情谊这般真挚深厚,约我秋天来看菊花爆满山。等到九九重阳节那一天,我一定来这里观赏菊花。

平凡人间的烟火味道,在孟浩然这些清淡的诗句中蒸腾,读来总是让人内心涌起一股感动。名人皈依佛门,高人隐居山林,历朝历代都有超尘脱俗的归隐特例。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沐浴在清新的大自然,感受农耕跳动的古老文明,感受土地的厚重,感受中国农民的纯朴与热情,成为一种文人情怀的最高境界。这又何尝不是社会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颂歌!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全唐诗》中收录它的诗268首。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牙牙学语就用稚嫩的童声背着他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通篇没有生僻字,也没有一个典故,堪称《唐诗三百首》中最简练的一首诗。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湖北襄阳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襄阳,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孟老爷咬定他是孟子的三十二代传人,所以给儿子起的名字就是出自孟子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家有自己的田产,虽说算不上豪门巨富,也是书香门第,小康人家,并不指望儿子过早赚钱,只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金榜题名。孟浩然果然不负父母期望,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在襄阳本地的初试中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好成绩,让父母满心欢喜。

恰逢这时,软弱无能的皇帝李显被自己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起伙来毒死了,李显的弟弟李旦在三个儿子腥风血雨的披荆斩棘扶持下登上了皇位。年轻气盛的孟浩然就觉得李旦这个皇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纵容自己的儿子去抢侄儿的皇位,这种行为就是不仁、不义、不正!加上匡复李唐的一代名相张柬之冤死在流放的路途中,孟浩然作为他的同乡及仰慕者,愤愤不平!

孟浩然决定不再参加科举,不给朝廷做事,不给一个混乱的朝廷做帮凶。十年寒窗苦读岂能付之东流,命运抉择的关口岂能意气用事,这显然有点过于任性,也违背了父母的心愿。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这么做,年少轻狂的孟浩然最后义正言辞地喊出“文不为仕”高逼格口号,宣言只为明志,不为求仕。他像个小愤青,用罢试之举,表达对国家朝政的愤怒和不满,毅然选择自己的诗和远方。

孟浩然因为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和父亲闹得水火不相容,一气之下他搬出家,住进了鹿门山。因为鹿门山上,有他心中的榜样庞德公。东汉名士庞德公是个淡泊名利之人,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他深以庞德公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对山上的古贤住地心向往之。孟浩然最初的隐居只是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追随高士遗风,为效仿仰慕的圣贤。和他一起隐居的还有好友张子容。襄阳的几个热血文青也经常来拜访他们,在这里谈诗论文、纵论天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韩襄客。襄客出生在汉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父亲专门请人教她习学琴棋书画,可惜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家里面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她的身上,她十四五岁就四外漂泊,流落卖唱。此时的韩襄客正值二八年华,亭亭玉立,歌喉婉啭,在襄阳混得风生水起,追求者排着长长的队。尽管她一直守身如玉,但是在俗人眼里,风月场合就是大染缸,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她身上的才情和坚强吸引了孟浩然,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明知遵循孔孟之道的父亲不会同意他娶一个歌女进门,更何况,“文不为仕”之举早已使得父子关系剑拔弩张,于是,孟浩然直接跑到襄客家里与她拜堂成亲,自己把自己给嫁了!

他以为爱可以感天动地,他以为生米煮成熟饭就会万事大吉,可是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你!不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吗?你那么叛逆任性,难道你爹会是个软蛋吗?既然你翅膀硬了,事事任意妄为,一点不顾及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感受,那就断了这父子关系吧!拜堂成亲怎么了?生孩子又怎么了?我活着不会认这个儿媳妇,死了也不允许她进这个家门,连守丧都休想!孟父斩钉截铁,不留余地!

赢了爱情输了亲情,毕竟不是完美的结局,这在孟浩然父子的心里都是一个糊着血的痂。孟浩然二十岁结婚,到二十六岁时父亲含恨去世,父子只见过一面。心智又成熟了不少的孟浩然悔憾交加,愧疚难安,他决定完成父亲对自己的期待——谋取功名!但是他不想通过科考那么艰难又复杂的过程,他希望得到有名望的人给予举荐。为了寻找机会,他开始各处游走干谒。他曾写诗给中书令张九龄: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想渡过气势宏伟的八百里洞庭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只能坐在岸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钓鱼。

明明就是想得到赏识和重用,却又吞吞吐吐,半遮半掩地欲盖干谒的痕迹。文人的清高是深植在骨子里的,张丞相能看不懂吗?只是唐玄宗对他这个举荐没有太在意,才无疾而终。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襄阳刺史韩朝宗因怜惜孟浩然的才华,约他一同上京师,准备将他举荐给朝中同僚。可到了出发的时间,适逢孟浩然正与一位友人饮酒。有人提醒他说,韩公热心帮你谋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别喝了,不然来不及了。孟浩然则回答道:“我喝的正开心呢,不要什么官不官的了!”

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王辉斌考证,与孟浩然一同喝酒的这个朋友,正是当时身在襄阳的李白。两个颠不可及的狂士在一起,一切俗事都成了天上飘来的那五个字:啥都不是事!

可是酒醒后,面对现实又惆怅起来,父亲的夙愿还没实现,求仕的脚步还是不能停止啊!刚好有好友邀请他到天台山,他欣然前往,因为那里是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道场,如果能得到那个被几代皇帝器重之士的举荐,谋个一官半职自是不在话下。可当他兴冲冲地到了天台山的时候,却得知司马承祯前往洛阳去了。孟浩然不甘心地留在那里等待。

深秋的夜晚,建德江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辗转难眠,坐在船头,想到逝去的父亲、对他仍然充满期待的母亲、还有倚门翘望的妻子;想到前途一片渺茫、有家又无脸回,一股新愁又涌上游子的心头。

时间,又在等待的蹉跎中过去三年。人,已到中年。当年一同住在鹿门山的张子容等“襄阳七子”都早已走上仕途。自己必须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孟浩然抹干眼泪,决定回家,参加科举考试!

728年冬,四十岁的孟浩然前往京都赴考。在繁华的长安城,孟浩然遇到了和他一样喜欢陶渊明的王维,“王孟”的山水田园诗风不谋而合,两人相聊甚欢,成为心有灵犀的好朋友。遗憾的是当年孟浩然应试落第,不得不打道回府。临行前,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家中坐坐,好好话别。当时王维是朝中一个普通的小官员。两人正聊着,突然接到唐玄宗到访王维住所的来报,孟浩然作为一介草民,近距离接触皇上当然是有些心虚,慌乱中赶紧躲在了床底下。但王维既不敢隐瞒皇上,又有心把孟浩然引荐给皇上,于是实打实地奏告了唐玄宗。唐玄宗笑着说:“我早就听说过他,召他出来见见吧。”孟浩然出来了,玄宗亲切地问了些家长里短后,问他有什么新作拿出来欣赏欣赏。王维看到皇上的态度在心里暗自窃喜,凭孟浩然在中秋诗会上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征服众诗人就此停止,没人再敢继续吟诗的才情,封侯拜相的机会就在眼前!

孟浩然略加思索,开口吟诵出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他竟然在玄宗面前矫情起来。我本无才,明主见弃。本意想表达:皇上是明君,只是怪自己无才!可是这个“弃”字让玄宗听了很不舒服:“我不曾弃任何人,是你自己不求进取,既然你志在南山草庐里,何必诬赖我弃你!”和几百年后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奉旨填词柳三变”比起来,他成了“奉旨隐居孟浩然”。

好友王维虽然为他扼腕叹息,但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他明白了,孟浩然只能做一个纯粹的诗人,在官场是不适合的,即使给他个一官半职,他也混不好的,这与能力无关,与人品无关!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王维劝慰孟浩然还是归居田园吧,寄情山水泉林,醉酒吟诗之余,研读古圣先贤的书籍,不过问世事,不奔波官场,怡然自乐,多好!

若不是为了安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让他老人家含笑九泉,王维描绘的画面何尝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除了一个知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孟浩然依依不舍地回了一首《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真正被皇上抛弃的孟浩然,只好黯然神伤地回到鹿门山。从此以后,孟浩然确实如王维的期盼,彻底安静下来了。“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清冷的山间夜晚,难免有些寂寥落寞。好在这个大唐最失败的诗人,对人既有豪侠仗义的洒脱,又有“把酒话桑麻”的温暖,所以朋友很多。好友朱大要到长安去,他把价值千金的宝剑送给了他。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如此仗义疏财的孟浩然,朋友怎会少呢?

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白,就是从孟浩然的铁粉做到挚友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出道时,孟浩然已名扬天下了,他慕名到襄阳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李白对孟浩然崇拜得不得了,在他眼里,孟浩然成天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愉快又飘逸,所以他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一同游历到黄鹤楼相别时,李白又给孟浩然写一首诗,一不小心成了千古绝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涧南园附近的岘山,与鹿门山隔河对望,山上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有朋友来了孟浩然就带他们一起登岘山赏景,凭古吊今。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隐居生活惬意自在,无拘无束地逍遥着,想爬山就爬山,想钓鱼就钓鱼,想喝酒就喝酒。“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 溪边钓鱼,林中唱歌,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槎头鳊,又名缩项鳊、缩头鳊,是汉水流经襄阳段时,水质清鲜的水中产的一种鳊鱼,头项短粗、背弓、体扁平而宽,鳞细而银白。宋代吴曾在所著《能改斋漫录》卷六《事实》中,有详细的辨认。南朝宋末齐初张敬儿为南雍州刺史(治所在襄阳)时,襄阳缩项鳊曾作为贡品用六橹快船运往南京,献给齐高帝萧道成。

槎头鳊做为入诗最多的一道名菜。杜甫在《解闷》中说: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

清代诗坛颇有影响的著名诗人王士祯,写了一首《万山》再一次把槎头鳊与孟浩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脍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苏东坡路过襄阳,专为缩项鳊鱼写诗一首: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诗人是敏感的、多情的。面对美味缩项鳊鱼,苏东坡想起了杜甫,想死了孟浩然,同时也为鳊鱼的命运淌下同情的泪水。

黄庭坚,他也把缩项鳊鱼与孟浩然联系在了一起。他在《题孟浩然画像》诗中吟道:

襄江渺渺泛清流,残梅腊月年年愁。

先生一往经几秋,后来谁复钓槎头。

缩项鳊鱼和孟浩然,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

确实,孟浩然非常喜欢吃缩项鳊鱼,哪怕为它付出生命!在他52岁那一年,好友王昌龄从边塞贬官路过襄阳,当时孟浩然身患背疮,已有好转但未痊愈,医生嘱咐不能吃鱼鲜,否则治疗的前功尽弃,甚至有生命危险。古人所说的背疮,在那种缺乏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确实凶险。历史上因患此病而死的名人不少,如范增、刘焉、李克用、宋江等,都是因背疮夺了性命的。据说患背疮的人还尤其痛苦,病情加重时疼痛难忍,患者往往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于是一些古人用患背疮来诅咒发誓,说若做有违天理、有违道德的事,会患背疮而死。当然,对孟浩然而言,是问心无愧的,虽说一生中最遗憾的是没有让妻子襄客获得孟家的认可,但是他却专一地爱了她一辈子。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襄阳人民最是热情好客的,怎能不陪朋友喝几杯呢?“适情细脍槎头鳊,洽欢满泛宜城酒”,以襄阳缩项鳊鱼佐宜城竹叶美酒,真是快意当前,乐以忘忧啊!

几日后,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便因背疮发作而死!

缩项鳊鱼与孟浩然,就这样牢牢地绑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盛名。地方特产与名人的效应相得益彰,可为啥“缩项鳊鱼与孟浩然”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扎心呢?

王维几年后经过襄阳的时候,触景生情,伤心地写了一首祭奠的诗: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大美襄阳,盛唐时期有太多名诗人来过,并为襄阳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这里是孟浩然的家,这里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他,这里的人文历史熏染了他,这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鹿门风韵沉淀了他,他的诗歌中渗透着浓浓的历史文化的气息和生活气息,引导襄阳出现了不少山水诗人。如《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的名士朱放;“日暮无人香自落”的清官鲍防;被唐玄宗誉为“诗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都是襄阳山水孕育出来的诗人。

李白称颂孟浩然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襄阳,一座被诗歌滋养千年的文化名城,因孟浩然更加耀眼;鹿门山,一座诗化了的古诗山,一座人格化了的傲帝隐山,文脉连绵,气贯古今,这与孟浩然的文学成就和名气是分不开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