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贾湖骨笛 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收藏单位:河南博物院,年代:新石器时代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
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只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
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
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丁晓逵一直珍藏着一只仿制的骨笛,它的范本,
就是七千八百年到九千年前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1986到1987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二十多支这样的骨笛。
这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了。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
慢慢的,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
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在这些贾湖骨笛中,从最早的五孔,到后期的七孔,甚至八孔,正反映着这种文明的进化。
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
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
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而要在仙鹤翅骨,这样不规则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
狩猎的原始人必须一点点尝试,修正,
直到今天,顶级的笛箫调音师,都在用这种传统的方法。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制笛箫的大家族,
今天,在丁晓逵以及更多的音乐家这里,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乐器,
也具有非常现代的表达。
只是,贾湖骨笛的影子,也许一直在背景处,低吟着历史的回声。
穿行在骨笛空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
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