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文章或者讲话时,有的道理听上去似乎天下皆知,但作者转而“换句话说”的时候,这个道理似乎突然“升级”了或者变得更好理解了。比如对眼球经济这个词的定义:
眼球经济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百度百科。
这个正式的定义,第一眼看过去没什么毛病,丝毫不会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但是再看李笑来的版本:
“收割廉价甚至免费注意力”。
读者看到收割这个词之后,就会觉得受刺激了,认为把自己的注意力免费贡献出去是不值得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想是,知识在人的大脑里面是通过联想来显现意义的,正常方式接收一个信息会让大脑联想到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正常”的概念或意义。而换一种方式,使用了“收割”这个词,就会联想到自己实际上处于“被剥夺”的地位,于是原来的眼球经济就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从而影响人的认知。
这是一个很有力的句式。在执行非常认真的分析阅读过程中,试图对每一个词和句子采用这个句式问自己:换句话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最近试着这么做的时候,发现脑子里的以为自己知道的概念,其实是僵尸状态,逼自己换种方式描述出来才会激活这个知识对自己的意义。
比如,看到财富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房产、钱这些概念。再百度,就更准确了,是对人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试着换句话说,对人有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它可以用来交换到别的东西”。这样再回到“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因为注意力才是可以交换到一个人可以得到的任何东西的东西,不是时间,也不是金钱。
所以给自己的反思清单再加一条:对眼前的信息、场景等都试着换种方式描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