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最想陈情的,往往是那些已经徒留遗憾的事。
我常常想,如果弟弟小学升初中那一年,我给重点班的老师们写一封信,或者给我的父亲写一封信,是不是今天的弟弟就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也就不会时不时为自己的学历而感到自卑。如果回到当初,我又能写出什么呢?
各位老师们好,
我的弟弟刘志在今年小升初考试中,差了三分没能进入学校唯一的初中重点班。我恳请校长多给一个名额,让我弟弟能进入这个班级。我深知擅自期望打破既定的规则是不合理之事,但我仍然不能放弃这个希望。
我的弟弟自小机智调皮,但是也善良有爱。在小学五年中,每一个学期拿回家的奖状都有好几张,从三好学生到单科奖项,父母也总会一脸骄傲地将这些贴满一面墙。学习之外,他还会照顾朋友,关心家人,常常做出些与实际年龄都不相符的事儿来。他会因为朋友被大孩子欺负时挺身而出,哪怕自己也一起被打。他会在我一脚踩到碎玻璃时,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安慰我不疼,硬是咬着牙红着脸把我背到村里的诊所包扎。
在这次考试中,他发着高烧确实发挥不如往常,但是他完全具备进入这个班级的能力和资格。理论上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归结于外部环境是否足够好,但是如果能有一个更好的学风确实会对一个少年产生更多正面的影响。当年的我,正是一分之差错过了这个班,确实我在普通班里仍然拼命努力总不服气地将自己挤进那个自己进不去的实验班的前三名。但是,我真的很希望我的弟弟不要像我一样没有争取就对运气低头,国外的大学不是还有机制破格录取优秀的学生吗?
实际上,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开之后,我是第一届,今年已经到了第四届。与我那时相比,现在二者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无论是学生们的自身纪律性还是老师家长们的教学期望。如果说我还算幸运能在普通班里也不受影响地往前努力,那么今天的普通班学生们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而家长们对于普通班的期望也越来越低,对自己的孩子进入普通班后的人生也不再做更多的计划,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孩子能上个中专、大专已经很好,或者只是完成个九年义务教育即可。
因此,即使我的弟弟不能够被破格录入实验班,我也希望就这两类班的资源安排和重视程度的差距引起学校的一些些重视。在我们的农村里,除了教育,还有别的出路吗?没有。我深知没有。实际上我特别希望走所谓特批的路让我的弟弟进入这个班,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吧。可是,我不能不这么期望,因为我的的确确地体会到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如果不通过相对公平的教育升学制度,我们还能去往何方。
如果老师们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会成为班里最棒的学生。
-----------------------------------------------------------------------------------------------------------------------------------
我的父亲,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去找县里的教育局长亲戚,或者在学校里的老同学,来获得这样一个破例录取的机会。可是老实木讷又不愿欠人人情的他,始终不肯走出这一步,无论母亲怎么劝说。他总是拿我举例,说既然我可以,那么我弟凭什么不可以。对呀,为什么我弟就不可以呢?
回到当下,我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我和他毕竟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不同的个体,而且处于不同的学校和时代环境里了。可是父亲,疲于应付生活的父亲,应付过年买米都要靠赊账的生活,没有精力去区别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更没有精力去对我们进行所谓的因材施教。
其实弟弟现在还是很争气,有自己的伙伴,自己的事业,只是没有好学历。在那混乱、叛逆的少年时期,遇到势利眼的老师,遇到没有任何人生目标的同学,他确实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学习机会。但是,那一点点自尊心,还是让他离开了海边的热风,隧道的黑暗,从工地挣脱到了上海的写字楼,逐梦、筑梦。不是哪个工种更有水平,更不是哪个工种更高贵,只是从农村到工地,和从农村到写字楼,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是让父母更放心的选择。
如今,弟弟还是会对于当年没能好好读书十分介怀,常常不能原谅当年的自己没有珍惜青春。而我看来,他是坚强的,是坚定的,是勇敢的,是即使运气不佳也不放弃挣扎的好孩子,好大人。
我们都曾埋怨父亲,为什么不去替我们多争取一点点,而今,都了然于心了。人生,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一步步走出来。就算过去有遗憾,今后也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