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摘抄了周国平老师的一些语录,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想我们以后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我们都要有这个想法,就是我们经历的不管是快乐的事还是痛苦的事,我们都不要让它白白的经历,都要变成自己的财富。
周老师的这段话说得非常好,面对我们未知的明天,面对以后的人生,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的事,或许在这些事情当中的苦难以及挫折,会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多、更糟糕。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觉醒的态度去面对将发生的痛苦的、快乐的、悲伤的、烦恼的事,将这些经历当做是上天教会我们如何成长的一份礼物。
牢记自己所走过的错路,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在跌倒中不断反省,把人生中走过的大大小小的路,变成自己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真正的好书的意义是什么?并不是说,一本好书大家都认为好,就是好书。
真正打动你了,让你去想那些重要的问题,把你的感觉激活了。像这样的书,对你来说就是好书。
我特别认同周老师的想法。
从小我就热爱阅读,小学的时候大多读的是童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初中的时候喜欢读《青年文摘》、《意林》这些文艺类的杂志。
毕业以后走入社会对书本的热爱越来越浓,选择也越来越丰富,读的书也变得杂乱,有时候会读一些如饶雪漫、郭敬明他们所写的青春小说,有时也会读一些提升自己的励志书籍。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也越来越广泛,并不固定某一种类型。
从走入社会到如今,我读的书本有情感小说、传记、文学、历史、心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买了很多自己看不懂并且后悔的书,大都是因为自己一时兴趣或者是听从别人的建议而选择的。
事实上别人口中所说的,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就像周老师所说的一样,一本好书不是别人说的,就是好书。
就如同别人口中所说的好日子,并不是真正的好日子,每个人的思维和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真正的好书是让自己久久不能忘怀,并且深深融入到心底,潜移默化中让自己得到了启发的书。让自己得到思考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定的书,就是好书。
所以现在我选择书籍并不限制于某一种类型,而是选择和自己有缘的,能打动我内心的书。
对于忙,我始终有一种警惕。我确立了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
看到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最近的生活状态。
早晨醒来朗读一个绕口令还有美文语录,接着学习普通话课程,并且打卡,多余的时间去其他朋友的帖子下面回帖,跟着他们一起朗读。
和更多的学习普通话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互影响。
吃完午饭去地里干活,晚饭以后陪女儿看动画片,睡觉之前又陪她做游戏、读绘本,从一天的时间当中抽出一些零碎片的时间来摘抄语录或者看书、练口琴。
这样忙忙碌碌中,自己的内心也感到充实,而在忙碌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压力,或者让我有不舒服的感觉,我忙得愉快并且忙的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周老师说的很好,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多么忙碌,内心都是喜悦的。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忙,才最有意义,其次是忙得要有分寸,这真的是一个哲学家给予读者最好的人生感悟。
是啊,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假如太过于执着忙昏了头就会变成有负担,失去了忙的乐趣。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是最好的方式。
不能独处的人,内心一定是空虚的,这样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虚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虚,会有什么意思?
你应该是自己有了丰富的积累,然后去见同样有积累的人,互相馈赠,彼此受益,这才是高质量的交往。
我猜想,不喜欢独处或者不能独处的人,他们一定是习惯于从外界寻找自我的人,也就是说他们习惯通过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物来证明自己。
所以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感觉被世界抛弃,当他们在独处的时候,内心是虚无的、空洞的,因此他们不能忍受这种被孤独吞噬的滋味。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是,为了逃避孤独感,而去找和自己一样虚无空洞的人来寻求慰藉。假如这样做的话,得到的结果只有无趣并不会得到安慰。
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接受自己无法掌控的这种孤独感,然后尝试利用这样独处的机会去学习、去提升自己,去做以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一点一点的成长,慢慢积累。
最后以自己成长过后的模样,用自己丰富的经历去结识同样有积累的人,去接近更多优秀的人,彼此互相影响,共同成长,迈向一个更高的阶层。
我喜欢心理也喜欢哲学,我喜欢历史也喜欢音乐,我一直认为好文字值得分享,深刻的感悟值得记录。
在阅读中记录,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是我现在所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