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情感咨询 > 正文

“心理咨询”到底是做什么的?

来源:情诗网    2020-11-24    分类:情感咨询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工作,非常有冲动想要谈一谈“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到底是做什么的?

“助人者”和“求助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许多人一听说“心理咨询”,或者认为十分“神秘”或者认为“骗钱”而已,非常排斥。

许多情况下,即使自己已经非常难受了,但是仍然觉得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因为觉得一旦自己去找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明自己“不正常”了或者是“变态”等等。

其实心理咨询既“不神秘”也“不骗钱”。

1 能主动做心理咨询,证明你心理是正常的

在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往往根据个人的社会适应受损情况、“自知力”是否存在等,将人群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两类。

“心理正常”的范畴里又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就是这部分“心理正常”但偏离“心理健康”的人群。

因此,如果一个人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正是说明这个人属于“心理正常”的人群;

“心理异常”是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咨询的范畴,而是需要看“精神科”医生了。

2 咨询者需开放地参与其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咨询效果

对于“心理咨询”是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许多人存在两极认知。

一方面对于“心理咨询”给予厚望”,认为必须“药到病除”;另一方面又会认为“都是骗人的”、“没什么用”,这里面是有一些误解需要澄清的。

首先,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在疗愈他人,而是创造一个开放、没有评判的空间,从而邀请他人以开放、慈悲的态度看待自己。

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心理层面上的联结,并展示给他们一个既充满信任又明晰的视野,试着帮助他人看到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并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不试图帮助来访者快速解决外在的问题(虽然往往内在改变了外部情况确实会变好)。

一个真正良好的心理咨询师,会以充满爱且毫无评判的方式,提醒来访者哪里需要修正;

借由相信他人的创造力,透过目光和言语将他们自己的坚强反射给他们,促使来访者启动自我疗愈的系统,恢复精神上甚至身体上的健康。

因此最终获得疗愈的功劳是属于来访者的,而不是我(心理咨询师)。换句话说,心理咨询师只是起到了促进疗愈的作用。

因此,此类晤面并非总有疗愈效果,因为能否实现疗愈永远取决于一个人对疗愈是否持开放态度。

3 咨询师没有更高明,你也并没有更渺小

另外,我们需要仔细看一看“助人者“与“被助人者”之间的关系。

当你因病去看医生的时候,你就成了“需要治疗的病人”,在你眼中医生具有你没有的知识,他们是专家,而你很容易感到自己的健康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这同样适用于精神或情感上的“疾病”,当人们造访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时,他们已在心中假设这些专家拥有更高的智慧或者技能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尽管普遍,但在出发点上却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它轻而易举的让求助者感到自己的渺小,而“专家”更加“健全”或“伟大”,在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鸿沟”。

且容易使得这些求助者认为必须要“别人”帮助、治疗或疗愈他们。

而所谓的“专家”或“助人者”也容易分不清楚“自己”与“自己的身份”,依赖客户的求助来维持他们助人的形象或者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伟大”。

只有“疗愈者”或“心理咨询师”放下“更伟大”的念头,真正的明白“疗愈”的内涵为“帮助他人看到自己在那里犯了错误,并且帮助他人看到自身所拥有的疗愈的能力”,将康复的责任交还到“求助者”手中;

“求助者”放下“更渺小”的念头,真正看到自己本就拥有这一“疗愈的能力”,并承担起“疗愈的责任”,疗愈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启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同一个时空,通过“呼吸”共享着地球,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也充满着挑战,心灵的“疗愈”正是发生于这些“挑战”之中。

我愿意在不断自我完整的过程中,与所有人彼此启发,共同穿越这些“挑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