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一个家长,谈及在初中就读的孩子种种的问题和叛逆,长吁短叹,无助又可怜。
我说:“你可以找个心理咨询师试试,孩子的问题,家长没办法就交给专家。”
家长很开明,于是托我推荐一个。
我就给他联系了一个在教育界很有名望的王老师。
一个多月后,专门约我喝茶表示感谢。
家长说,经过一个周期的咨询,基本解决了孩子的主要问题,孩子和家长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他深有感触,要改变孩子,家长首先要学会改变,重新审视反思家庭教育,构建新的亲子关系。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家长。
但即便是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的今天,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和抵触。心理有了问题,或者思想有了疙瘩,要积极地寻求帮助和疏导,正视并正确对待它,不要讳疾忌医,小问题弄成大毛病。《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在现代的西方世界司空见惯,像美国这样的心理研究和心理咨询高度发达的国家,心理保健就像治疗感冒一样正常。现今的中国,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和深刻,心理咨询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主动寻求帮助解决个体、亲子、家庭的问题的咨询也多了。
当年在大学时,接触到心理学,挺有兴趣的,曾经下过一番功夫,但那个时候风气未开,屠龙之术高格难售,只能秘不示人自我把玩。参加工作后,从事教育事业,见多了因各种情况出现成长障碍的学生,无比同情并尝试着干预,却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浅陋的心理学知识尽力去抚慰那些个稚嫩的生命,体味着助人为乐的慈悲情怀。可惜,自己当时对心理学没有系统地学习,更没有师从名家的机会,一直是半瓶子醋的水平。
社会昌明,风气渐开,心理学逐渐为世人所关注。大概七年前,身边有家孩子高考志愿选报了心理学专业,就觉得他们挺有眼光的。现代社会加速度发展,高节奏生活和高生活压力,带来社会生活各种问题和群体性心理不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需要凸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引起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普遍焦虑,唯分数的短视的功利性教育裹挟着千家万户一路狂奔,学生的健康成长被漠视或无视,到初高中阶段各种问题和青春期叠加,有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好在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加强了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成为学校的标配,一大批优秀的心理咨询教师成长起来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会性心理咨询机构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热爱这项事业的人投身到这项普度众生的伟大工程。
人为酒色财气所诱,被七情六欲所迷,焉能无惑?惑而从心理咨询师问道,不亦宜乎!个体精神卫生需要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护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西方社会更早认识到人诉求的需要并提前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基督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即带着原罪,因此教堂里都有忏悔室,翻了错误,心有委屈,忧愁难解,都可以祷告忏悔赎罪,祈求上帝的原谅,得到心灵的宁静。通过这种仪式,人达到了自我救赎。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化智慧,为背负着原罪的所有人找出了一个安全而隐秘的解脱的渠道。西方人自认身负原罪,承认人生的不完美,故谦卑而寻求自我救赎。东方的儒家文化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是赤子,每个人毕生所要做的是光大善良的本性做圣人,所以害怕显露出不完美的一面而百般掩饰。既有了这般掩饰之意,则时时处处小心提防,凡事三缄其口,奉行家丑不可外扬说难,信奉沉默是金,害怕祸从口出,“见面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样的古训,深深影响了国人的性格。故而,心理咨询事业被社会广泛接受,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给你一个表达的机会,排除你内心的块垒。有问题有疑难就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去看心理医生,有话就说别憋着。心有千千结,憋着咋解决?社会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个人也一样。是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都有难以排解的困惑,都有找人倾诉的愿望。所以,身体有病去医院,心里有事去咨询。当说则说,说出来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当说不说,憋的时间长了就成了内伤,甚至造成损害,药家鑫、马加爵……多少沉默的羔羊变成了吃人的财狼。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谁听”,只要找到合适的平台,只要找到优秀的咨询师,你的心事有人能懂,你的心锁有人能开,你的心结有人能解。拨开乌云见青天,为有那份慈悲心。
当人生迷惘时,你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