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法采用了身心签入、现场精读、观点补充、学以致用的方式。整个过程基于RIA(Reading& Interpretation& Appropiation)的框架,由主持人引导,最终创造的价值在于,不仅参会同学在视野层面获得多元化拓展,行动层面更从容更目标笃定,同时,通过深入了解小伙伴们的思辨和观点,有利于深度结识知己。
作为敏捷教练和技术教练,这回我们不怕事大,特地选择了温伯格先生的《咨询的奥秘》用于拆书。该书是温伯格先生早在1985年所著,文字风趣、干净,观点犀利、富有洞见,甚至可谓带来“爱之愈爱,恨之愈恨“的泾渭分明现象。
一、什么是温伯格咨询四大定律(R)
按照拆书帮活动惯例,每位参与同学首先用一个词分享自己的心情,这时反馈最多的是“期待”,其次是“迷惑”。通过check in,拆书的专注开放氛围得到营造。
接下来,提供已打印好的用于精读的文章段落如下。(实际讨论时还提供了第三、第四定律的部分推论)
第一定律:不管客户和你说什么,问题总会有。
第二定律:不管一开始看起来什么样,它永远是人的问题。
第三定律:永远别忘了客户是按小时付费,而不是按解决方案付费的。
第四定律:要是他们没聘用你,不要帮他们解决问题。
以上来自《咨询的奥秘——寻求和提出建议的智慧》——[美]杰拉尔德.温伯格著,劳佳译,1985年出版。
二、如何解读四大定律(I)
完成上述精读后,开始用自己语言解读四大定律,这时,互补性、差异性逐步显现,比如,在不是特别认同观点时:
- 温和的方式表达看不明白;
- 激烈的方式表达完全不认同;
经过深度讨论后部分趋同于四大定律,讨论后的理解如下。
1. 第一定律
主要的理解包括三个方向:
i) 作为咨询顾问,要能坦然接受任何一个客户都存在问题(甚至大量问题),所以不要因为客户那里有问题,就诧异;
ii) 作为咨询顾问,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功劳建立在识别(或解决)出客户的众多问题基础上(可采用百分之十原则),更不要和用户抢功劳;
iii) 作为咨询顾问,要能理解客户人性的一面,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团队有问题,这无异于承认自己没能耐,所以,即使他们宣称我们这儿没问题,顾问要坚信“问题总会有”。
2. 第二定律
主要的理解包括两个方向:
i) 不论是管理问题、业务问题、技术问题等,最终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人是root cause。
ii) 管理和业务是经理的本职,如果出了问题,经理责无旁贷。所以经理希望把咨询引向是解决技术问题。但即使是技术问题,也是经理的作为或不作为造成的,比如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技术人员。
3. 第三定律
主要的理解包括四个方向:
i) 一直觉得咨询公司赚钱多,尤其采用按小时/天进行(而不是按解决方案),甚至感觉客户公司在这一点上有点傻,原来事实是,客户公司不愿意采用解决方案的方式计费。
ii) 客户不愿意采用解决方案计费的理由是,那样代表自己承认有问题,且这是个需要高昂的代价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iii) 也有反向思考的,比如提出,既然放弃解决方案,选择人小时的计费方式,那么问题是不是就需要顾问给解决/解决方案了?
iv) 买单的是客户公司,而具体获得顾问直接咨询支持的经理会有人性的复杂面,比如如果最终没有很好解决问题,客户方的经理可能获得某种解脱,如“这个问题怎么能靠我们来解决呢?我们花了大价钱请了三个月的顾问都没搞定,这个问题显然根本没法解决啊!”
4. 第四定律
主要的理解包括四个方向:
i) 人有内心层面和行动层面,如果没有邀请,说明客户的内心层面没有ready,这时不去帮他们是合情合理的。
ii) 经理和顾问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存在一些共同的能力和经验,除非特别的胸怀,否则容易跨不过坎,即承认需要对方,就是承认自己能力不足。
iii) 提出最初五分钟的沟通,客户反馈的才是最需要的,即五分钟法则。
iv) 感觉顾问特别难做,而且做成之后价值又很难获得认可,比如房产中介、金融中介等。
三、忆往昔(A1)
温伯格先生犀利(甚至毒舌)的道出了顾问、客户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对于惯于帮客户解决问题(即问题驱动型)的顾问来说,无异醍醐灌顶。
参加拆书活动的同学中大多有咨询服务经历,成败经验都很多,陆续分享了千里迢迢却被客户拒于门外、项目成功验收后的觥筹交错等故事。四大定律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应对一些困难,比如,刚进团队破冰难、问题深处人性藏(担心对团队的失控)、方案发出束高阁等。
四、畅未来(A2)
这一步非常关键,应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以下是整合的三个改进方向:
- 以目标驱动,而不是以问题驱动,可以一举多得:一是巧妙的规避了客户人性中不愿意承认自己这儿有问题的心理;二是目标驱动能促成多方目标统一、价值增值,所以客户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三是能很好体现顾问的专业性、全局全过程意识;
- 更有觉察的开展工作:在以前咨询中,一半靠潜意识体会一知半解,这次通过四大定律明确了解顾问和客户的微妙关系后,更利于开展工作;
- 多关注人的因素:在今后工作中,不再仅停步于单纯方法论或浅层面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