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访的是四年级一位男生的家长。孩子出生后一个月妈妈开始上班。奶奶带一段时间,姥姥带一段时间,姨姥姥带一段时间。断奶的时候还送回老家一个月。奶奶带的时间最短,姨姥姥带的时间最多……
“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孩子有问题的呢?”
“上学以后,成绩太差。二年级的时候就发现习惯不好……”
“促使您现在来访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成绩太差,怕再不管就来不及了。我曾经去他的班级听课,发现他听课不够专心,回答问题也不够自信。再就是前几天我检查他作业的时候……”
“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您检查作业是他的要求呢?还是您自己的主动的?”
“我自己主动检查的。您这么一问,我发现好多问题……”
“您平时和孩子的交流是怎样的呢?”
“早上叫他起床;上学的时候嘱咐‘上课要认真听讲’;放学的时候说说学习情况;闲聊的时候说说别人家的孩子……老师,是不是我再给他找个好辅导班?”
“您觉得他的问题是辅导班不够好造成的吗?”
“……我觉得自己管的太少了。”
……
许多忙于事业的父母,几乎都有这样的慨叹,甚至表达了他们对孩子“没空管”的愧疚。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讲,他的成长真的需要一个人来“强制”或者“逼迫”着进行吗?很多父母恨不得自己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可以把老师的任务也揽过来,给孩子讲题,查作业,逼着孩子复习,不停地对他提要求……可是反过来想一想,这样孩子就会爱上学习,养成好习惯了吗?实际情况是,我接待的许多家长和孩子关系势同水火,产生更为严重的各种问题,恰恰因为“管”得太多。
再次回想今天来访的这位孩子妈妈,从孩子小的时候,她做到的就是找人看孩子。似乎从没想过,孩子是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人,需要妈妈的爱抚,需要心灵的陪伴,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爱的温暖。忽视心理需求几乎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硬伤”。 很多父母在意的只是孩子有人看。唯一的不同是婴儿期亲人看;幼儿期幼儿园阿姨看;童年期老师和辅导班的老师看……虽然孩子已经长大了,许多事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可在母亲的感觉里,已经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就是“孩子得有人看”。或许,这就是许多人把老师当成是“看孩子的职业”的重要原因吧。而只要有这样的托付心理,孩子就很难真正独立,这么一想,这个问题还真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