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海出差没有带书,只是根据好友的推荐在豆瓣读书上买了本温伯格的《咨询的奥秘》。评分颇高,是由作者从一个个顾问经验整理而来。其性质并不是严谨的教科书,而更想是作者的随笔,读者通过他整理的一条条不言自明或颇有见地的理论实现与作者内心的交流。
但从翻译与目录结构的角度来说,确有不足之处。
读完半本,记了些许笔记,主要是摘抄了些定理。看这书的时候颇有熟悉感,因为在我读博期间写起论文也是随手定义一条Theorem,虽有证明,但自己定义理论的成就感真是爆棚。但这本书里的理论定律可都是没有证明的,让我这种理科生非常非常纠结。
下面摘抄一些理论,随手附上评论。
舍比咨询定律:不管客户和你说什么,问题总会有。不管一开始看起来什么样,永远是人的问题。不管客户在做什么,都要建议他们做点别的。永远别忘了客户是按小时付费,而不是按解决方案付费的。
简直是揭示了咨询师的潜规则有没有。。这样自黑真的好么。。
鲁迪黄萝卜理论:一旦你干掉了头号问题,二号问题就升级了。
嗯,问题永远解决不完
橙汁测试:我们能做,这是所需的费用。
有用:咨询师不能说做不到,问题总有解决办法,不同的只是代价。顾问不应该替客户决定要不要花费这个代价,而是应该告知方案和方案的代价,由客户决定是否实施。
伯登法则:要是你不能改掉缺点,就把它变成特点。
镀金法则:要是没法当成特点来宣扬,那就冒充一下。
逆镀金法则:所有镀金的东西都得改正。镀金意味着隐瞒。
这三条凑一块,是赤裸裸的现实。商家对客户宣传,会将缺点变成特点。而客户(顾问)需要发现的就是镀金背后的真相。
马文的医学秘密:百分之九十的病都会自愈,根本用不着医生插手。要温柔地对待能够自愈的系统。反复治疗一个可以自愈的系统会最终让它不能自愈。处方包含两部分:药品和正确使用方法。如果已经做过的事情没能解决问题,就告诉他们做点别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开出正确的价码,客户才会听你的。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每一次使用相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最后问题就会产生免疫力。
树莓定律:铺得越广,摊得越薄。
点对点解决问题永远是最优的。想把你的理论进行扩散,面对面讲授的效果大大优于写书。相同的东西,扩散面越大,扩散效果越差(越薄)。
温伯格双胞胎定律:大部分时间,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不管人们有多努力,都不会发生什么大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部分努力都是徒劳的,即使只是想改变自己而已……
锤子定律:圣诞节收到一把锤子的孩子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敲打。
我现在什么问题都想用mq来解决
ㄟ(▔ ,▔)ㄏ
伯丁追溯原理:事情是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样子的。(了解历史的必要性)
有用:了解历史的演变,才能知道哪些是错的。以史为鉴的说法。
斯巴克斯解决问题定律:你越接近找出造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小。
保持简单,不要太详细;你是顾问,不是律师。
研究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批评。
在现状中寻找你喜欢的东西并加以赞美
熟悉的关系反而是解决问题的阻碍。公事公办有难度,所以多赞美,多引导别人自己发现问题。
"为什么诅咒":通过为什么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不要让自己踏入无数理由的怪圈。
十万个为什么是顾问不能掉入的陷阱,确实顾问对付客户好用的武器。通过询问一个个为什么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让问题自己浮现。
标签法则:我们大多数人买的是标签,不是商品。事物的名称并不是事物本身。不要被事物的表面迷惑。
误导法:贴上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标签来把注意力从一个方面上移开
不要先入为主,被表面现象迷惑,在第一映像贴上的标签下,往往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五分钟法则:客户永远都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会在头五分钟里讲出来。
很多时候,客户其实知道怎么做,只是需要一个人肯定。更多时候,从客户接触的前几分钟就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和标签法则有冲突吧?)
平均定律:高效的问题解决者可能有很多问题,但很少会有某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
想起我堆积了27天未解决的问题。。。。
找出少了什么: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利用他人,研究圈外的文化,写出checklist,检查流程。
温伯格离奇定律:有时候觉得离奇只是因为眼界不够。
站在圈内的人往往会被眼界所迷惑。经验和阅历的重要性。
三的法则:要是你想不出计划中可能出现的三处问题,你的思维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何找:寻找和当前系统相似的其他系统
将系统中的某个属性推至极限
越过边界,找出夹在两个系统之间的缝隙
寻找借口与寻找解释:系统的使用规则通常意味着问题
找出语言和行为不一致的场景
了解自己
相当有用:对现有的系统找优化点或者找问题都可以用到。
比如架构设计,可以参考生活中的案例(类似的其他系统,比如mq参考邮政系统)。
当系统的某个属性推到极限,架构上优化的点就出现了,比如服务器数量大增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页面展示的高效。
边界值测试一直是测试的一个重要手段。
使用规则里限制用户的行为往往意味着系统功能的不完善。
最终都能归结到对自身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