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888字,预计读完需要8分钟。
背景介绍
这是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主人公叫木木(化名),老家是东北的,2015年毕业于某财经大学,本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二专是金融,毕业后有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人寿基层工作了10个月,第二份是在宜信从事小额贷款,工作了9个月,因工作落差大,离职。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文案工作,刚刚工作7天,目前感觉还可以。
人生怪圈,防不胜防
通过前期与木木的沟通确认,虽然刚刚入职新工作,但是这份工作也是有种“先干干看看”的心态,如果还是不顺利的话,会选择去北京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烟台,第二和第三份工作是在青岛。我发现在木木的潜意识里隐藏着工作的不顺利也与城市不够大,公司不够好有直接的关系。木木在信息收纳表中有写到,希望本次咨询解决职业选择与定位,职场适应的问题。我个人感觉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职业定位不准确,所以不适应工作内容;不适应工作内容,又会再次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如果个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咨询者势必会进入痛苦,焦虑,怀疑人生的怪圈当中。
快乐=能力-期待
在和木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很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在工作和自我成长方面会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忍受不了煎熬和等待,所以总会感觉很焦虑,时不时的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从中也可以看到木木的上进心是很强的,但是在强烈的上进心的推动下,在现实的职场中,迫切渴望收获硕果,但是又耐不住寂寞。所以前两份工作均是干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了。
木木的问题用CD模型来分析再合适不过了。
个人对组织的不满意一般情况都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比如工资不高,没有升值空间,加班太多,福利待遇太差等等,这时候我们可以环视下全公司,是所有人的工资都和你一样低吗?在你目前的岗位上,再往上走,比如经理,总监,CEO,如果现在让你去干这个岗位,自己能否胜任?工作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交换,你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先反观下自己,自身实力能否配得上你的奢望?
经过一番交流和思考,木木认清了现状,很坦然的承认焦虑的根源还是在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好比是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小孩,非要跳起来摸篮球框一样,当你的能力达不到你的期望值时,要么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好好提高能力;要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快乐=能力-期望。
心结打开,制定行动计划
心结打开了,接下来就是要制定行动计划,提高能力了。
既然目前的工作是文案,自己也还比较喜欢,在文案写作方面,定怎样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呢?可以与领导充分沟通,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比如关注量和粉丝量增加的幅度,阅读数,转发数,转化率,复购率等等相关的指标有没有很具体,很明确。自己写的文案和转发量十万加的文案有哪些不同?自己到底差在哪里?利用空余时间可以学习下大咖教写作的相关课程,多多精进,比如彭小六,spenser,李叫兽等。
和木木聊完后,她给了我特别中肯的评价。请看截图:
5天后,木木把这次咨询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了一篇文章,发给了我。脉络清晰,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溢满了不断反思,渴望成长的青春气息。为木木的执行力和不断奋进的精神疯狂打call!
从自己出发,走在坚持的路上
文|木木(化名)
在裸辞的八个月时间里,我有过沮丧和迷茫,但是我很庆幸我没有沉沦和放弃,自己的心理力量不断增强,思想认知逐渐理性和成熟。
15日晚做了我辞职之后的第三次职业规划咨询,在宁宁老师的引导下,有很大的收获,老师的耐心疏导带给我一些思考和成长。
1.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之前有在网上听过一些职业辅导的课程,很多老师都在强调职业规划的前提是认识自己。过去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了解自己的,通过这次咨询,让我真正明白了何为认识自己,认识的前提是接受。我很多时候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遮蔽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处境。
少年时期接触的书籍多为历史人文类,所以我内心里有一种经世济民的理想主义情怀。成年后很少提及这样的想法,怕被别人觉得不真实不成熟,宁宁老师肯定我并鼓励了我。我没有必要去掩饰任何与主流观念不同的想法,理想主义也并不意味着眼高手低,承认自己是认识自己的第一步。
在我提及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时,宁宁老师通过CD模型分析了我的情况。我始终在拿过去的自己衡量目前的状况,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其他人在做什么,拿到多少薪水,做到多高职位,而唯独忽略了自己本身。当期望值和能力值差距过大时,自然无法满足无法接受。学会接纳自己,接受一个当下不够好但一直在努力的自己。
职业规划咨询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探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痛苦和挣扎,因为有时候我们不足够勇敢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但是脱离个体谈规划是不可能的。
做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需要有两种心态,一是学会归零,把过去所有的成就和荣光归零,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自然也没有理所当然的成长。二是学会相信,归零只是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起点,并不是妄自菲薄。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理想,然后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
接纳没有达到期望的自己,也要相信那个始终努力向上的自己。即使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阅历和智慧,是无形的成长,懂得反思的人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2.任何事,学会反观自己,复盘成长
咨询过程中,老师问我在前两份工作中自己有哪些不足。过去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抱怨那两份工作,学不到东西、难以进步、企业文化与个人价值观差异太大…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即使是一份厌恶的工作,我有把它做到极致吗?
当时的自己觉得做的很好,比其他大部分同事好。但是其实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包括人际交往、专业技能、时间管理,在我对一份工作不满甚至不屑的时候,我没有去想如何把眼下的工作做到最好更好,也没有去寻找去尝试我想做的事情,更没有去利用空余时间去提高自己去学习知识,我又怎么配得上一份足够理想的工作呢?
在一本书里看过一句话“人不成熟的表现:轻付出、重回报、不自律、情绪化。“
对应到自己身上,的确是这样的,做一个自律、勤奋、正向思考的人,也许收获也会不期而遇。往事不会重来,但是要学会反观自己,把曾经的不足应用到眼下的事情里,人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3.快乐=能力-期望
有两个成语“知足常乐”和“居安思危”,一个告诉我们人学会知足才能快乐,另一个告诉我们要常有忧患意识。
过去觉得这是矛盾的,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有着上进心的年轻人,还是不应该满足现状的。体现在工作上就是总觉得对这不满意那也不满意,总觉得要有更好的配得上自己。
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给了我这个公式,发现了自己快乐不起来的原因,过高期望而产生焦虑,而目前能力不足无法完成理想目标,整个人就难以快乐地良性地去做事。结合这个公式,突然觉得其实“知足常乐”和“居安思危”本不矛盾,如果一味把着眼点放在是否要满足上,那就只是在匹配期望值,而没有想过如何提高能力值。
接纳自己其实是调整期望值的开始,我期望不高,不代表就不努力了。
如同马拉松运动员,把一段40多公里的距离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渐完成。我也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值分为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眼下先去完成短期目标,完成后再提高期望值。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时,再拿出长期目标,用以做战略上的规划和调整。
从咨询后到现在,每天工作量都很多,但是不再有之前的焦虑和抱怨了。列出待做的工作以及时间优先顺序,一件件去完成,遇到问题更多地去想如何解决。大家都觉得随着成长,快乐越来越难,实际上是心态变了,很多东西得到越来越容易,反而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4.不盲目比较,着眼当下和未来
我经常把毕业之后工作上的不顺归咎于没有把握好校招机会,以至于经常性考虑是否要通过考研去获得校招平台。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失去了反思自己的机会,也在纠结和犹豫中看不到实质问题,失去了本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
宁宁老师说,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专业研究,可以去考研,但是只为了找工作是不明智的。
这句话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你想做什么要看这件事最核心的收获。我想有一份有发展有挑战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那就要去提高自己,做事做人,然后一步步走到理想的高度,而考研的核心收获是某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我的想法中,投入和产出并不是匹配的。
东西可以去比较价格、质量、品牌,但是人和生活是不能比较的。我之前的一部分焦虑就来自于,看着曾经的同学,职业顺利薪水丰厚,羡慕又急迫。然后去怀疑自己,在我辞职后的时间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你该经历的总要自己去经历。我没有在校招时把握机会,是因为当时的自己没有去好好收集信息,了解工作,所以后续的果,也都是自己种下的因。
不去盲目和他人比较,也不去盲目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从现在出发,不放弃自己,就还有希望。
5.找工作,是一门学问
聊到找工作的具体问题,宁宁老师分别告诉我该如何选择公司和如何面试。
选择公司是找到好工作的第一步,投出一份简历、选择一个岗位是需要先了解一个公司的。通过企业的微博、公众号、领导发言、企业文化、注册资本等等方式去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行业发展、业务模式、用户受众,也可以借助一些软件去看投资人的选择作为参考。
拿增量而不是存量去面试,放下过去的那些成绩,要去拿出与岗位匹配的经历或潜能。这就需要在下班后或者很多碎片时间磨练自己,甘于寂寞,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去抱有侥幸心态,所有想得到的,先去付出。
这些是我咨询过后结合自己情况的一点思考,梦在远方,但路在脚下。我心怀诗和远方,但也经受得住当下的苟且和磨练。
最后,我想感谢非常负责耐心的宁宁老师,解开了我的心结,让我接受自己并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