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写不出文章了,其实细思极恐了一些,写作对于我来说到底是不是硬需求,到底是不是能够坚持下来的,我作了一些内心的探讨,一直找不到答案,因为我觉得很多知识仅仅是学过一次很容易就忘记或者再也用不上,这个时候成了无用功,但是如果能够从其中找到乐趣,就能够形成一种,我可能不需要知识,但是有足够的乐趣可以支撑的错觉,比如玩手机刷抖音就是这类,好玩有趣,但是无用,沉溺在其中享受乐趣就可以了。直到我前段时间在《精英日课》中又听到万维钢老师总结,我摘抄了原文,非常有感触因为这段时间我甚至有点不想写作,看到万老师如此精辟的总结出这个内容,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原文如下:
知识 = 体验 X 敏感度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对人文主义来说 ——
知识 = 体验 ✖️ 敏感度
“意识”就是我们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你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
所谓敏感度,有两层意思。第一,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 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产的熊猫粪茶 —— 就是用熊猫粪做肥料种植的一种茶。
赫拉利说,早年你就算给他一杯用明朝的茶碗盛的熊猫粪茶,他也无法分辨出其中感觉,跟用纸杯装的普通茶叶有什么不同。但现在他能体会到其中有巨大的区别。
换句话说,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察各种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在用体验改造自己,通过不断的体验能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我从中感悟到了很多,我原本读中学的时候是一家民营学校,师资力量并不好,那个时候我们正在学物理化学,然而我一点都学不进去,因为我们学校并没有实验室可以提供我们手把手做一些化学,老师只能枯燥的在讲台上给我们讲化学原理,我们完全光靠死记硬背,是没有办法感兴趣而且也没有办法做到体验X敏感度,就比如你学修车专业,让换一个轮胎,你在理论上怎么说的天花乱坠都不如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只要是动手亲自体验过,一次就可以掌握一个知识的大概,而理论需要讲几十次,甚至是枯燥的上百次。
把这个道理放在经营生意上也是相通的,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公司做得很大,甚至也很多上市的老板,文化水平跟学历都很低,有的初中没毕业,有的小学没毕业,但是这些企业家一样能够治理好公司,管理好企业成百上千的人,靠的是实践,靠的是知识 = 体验 X 敏感度,实践出真知。
其实有时候挺反感太多文字的矫情,知识就是让人更好的面对生活,这才是学习知识的用处。当我们遇到困难了知识能够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每天盲目的去学习一些不靠谱,甚至一辈子几乎用不上几次的知识,当然我并不是抨击知识无用,我承认知识有用,但是知识需要活用,活学活用是一个大本领,这个书上没有教,得在社会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