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制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人,人类可以再次适应工具。这是一个前进的过程。人类的思维既然已经有远洋巨轮般长久冥思和专注的能力,那么也可以有皮划艇一般灵活适应湍急水流的能力。人类思维的适应性是可以在信息碎片化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节选自凯文凯利《必然》
信息碎片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关联性很弱甚至没有的信息(比如朋友圈)。小编本身非常赞成kk的观点,与你详细谈谈当今盛行的碎片化阅读。在信息的洪流里,如何不被这股洪流冲走。
人制造工具
从Googel的worldometers数据可以看出,截至小编写着篇文章为止(此时此刻,一直在快速更新,从未停止),全球产生的媒体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产出速度也非常快。
信息超载,更新换代迅速主要得益于UGC内容生产方式。现今只要有手机,有网络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信息生产成为了轻而易举的事情。UGC内容生产,也在获取一手资料、新闻产出效率、成本等方面显示出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像梨视频、简书、知乎、wiki百科等媒介组织都很愿意将内容生产的任务众包给用户。内容生产者众多,信息自然就会多而快了。
工具塑造人
大量的信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受众。
-
浏览信息的习惯。
对于长篇大论的文章,不会有多少人认真读完。一篇800多字的文章,也就5、6秒左右读完了。多数人还是热衷于图文搭配的轻量化阅读(文字要像段子一样)或形象生动的短视频新闻。松鼠症。
我们都喜欢收藏自己喜欢的文章、下载好自以为“有用”的课件,结果在以后就没怎么碰过自己储存好的“有利”信息了。微信里添加了一大堆好友,但真正用于维持关系的却寥寥无几。 -
注意力转移。来一条新闻推送,手机铃声一响,屏幕一亮,我们都会立即打开手机查看(特别是做某件事,无头绪的时候)。然后沉迷在刷信息的快感难以自拔,发现自己事情没做完,浪费了时间,充满了“负罪感”。
本来想上网查看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微信先刷一波朋友圈。有时可能忘记了自己要查什么东西了。小编在写文章的时候,也经常被新闻推送、文章更新提醒打断思路。
-
思维方式改变。浮光掠影式阅读,就很难有什么深入思考看完就算了。看完文章后,也不记得这篇文章大概说了什么。而且容易接受意见领袖的意见,长期缺乏自己的见解,形成思维定势(被带节奏)。
-
玩乐劳动。人们热衷与参与社交媒体活动(给一条微博点赞、评论一则新闻)
也乐意在自己知识储备范畴里帮别人解答问题。虽然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利益,但这种行为就好比在人群中,帮别人传递东西的心态(网络随机善良行为)。
2010~2012微博、微信迅速崛起的两年里,有很人开始反思、猛烈抨击碎片化的阅读毒害了人们的大脑,互联网使我们变笨了。碎片化阅读就充满了罪恶感。
但小编认为在信息爆炸所伴随的碎片化阅读确实有其负面影响,但发散式的阅读可以拓宽知识宽度、打破时空局限,去了解世界的变化,更是个无人能挡的趋势。只要对阅读习惯加以调整,我们还是可以从信息碎片中受益。与其去抵制它,不如主动去适应时代发展。
人可以再次适应工具
零散的信息的确会消耗注意力,浪费时间,我们该如何有益地吸收信息碎片呢?
- 信息筛选。删除不必要的信源。比如在微信中,对于自己联系不是那么紧密的好友,可以屏蔽其朋友圈甚至删除联系人,没有阅读它的必要。关闭新闻推送功能。只要不是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晚点再读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没必要浪费注意力去立刻阅读。
-
信息整理。这里小编要介绍一个专门做思维导图的Xmind软件。平时我喜欢阅读科技新闻,但小白一枚,遇到自己不太懂的名词就会去百度百科上找。久而久之,自己还是一头雾水。所以就用Xmind将之前查过的名词做了个思维导图,这样对因特网运作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可以将“碎片”尝试着拼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或者看完一则新闻后,可以回忆这则新闻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是看完就算了(看了和没看差不多)。这样说不定可以让你在和别人交流时,增加话题。
-
使用高级搜索语法。如果你只是将问题,打上引擎文本框的话,会得到一些广告和跟你需要无关的信息(特别是百度搜索,恶心的竞价排名)。使用高级搜索语法可以大大提高搜索信息的精度,减少干扰。这里小编推荐一篇简书文章,教会你使用高级搜索语法。
-
《网络素养》。小编推荐一篇美国著名理论家、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写的《网络素养》一书,介绍了提高专注度、高效内容创作参与、识别垃圾信息、虚拟社区协作、做智慧媒体人的方法技巧。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如果觉得此书过于冗长。小编献上自己写的《网络素养》笔记,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作者的观点和理论知识。
最后小编希望各位在信息超载,碎片化的时代拥有像皮划艇一般灵活适应湍急水流的能力,收获有益的信息,提升思维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