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网 >情感咨询 > 正文

心理咨询系列-01心理咨询与普通聊天究竟有什么区别?

来源:情诗网    2021-01-02    分类:情感咨询

“你在学心理学课程?太好了,有苦恼可以跟你聊聊么?”大概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不陌生,其中有不少人自己就问过或听别人问过,再或者干脆就是被别人问这个话题。

当然啦,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多了解一些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原理,是有可能在聊一聊中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些看问题的新视角的,但要是把这种“聊一聊”当做心理咨询本身,可就大错特错啦~

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今天简单的只谈一点,就是:心理咨询有专门的固定设置。

什么叫设置?就是说心理咨询需要双方彼此遵守一定的规则。

第一点,是保密。除非征得你的同意,否则不论是你的个人信息资料、你在对咨询师的倾诉中提到的任何有关你和其他人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观点想法和行为),包括你来做咨询这件事本身以及和咨询师的接触过程,咨询师都是有义务替你保密的。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你在咨询中透露了要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意图或行为,比如自杀、虐待、伤害他人等,咨询师需要在泄密程度尽可能小的情况下通知相关人阻止意外发生;当司法机关找上门来需要进行调查时,咨询师也有配合义务。

另外咨询师可能会需要在征得你的同意后与督导交流你的个案,而即便是这种情况,在进行讨论时你的个人信息也会被模糊化处理,这是对来访者的一种保护。

第二点,是固定的时间点、时长和地点。

你想象中的心理咨询,是想聊天了随时就能找到咨询师,大手一挥“去茶座聊个两百块钱的”?那你可要失望啦~

心理咨询面询只可能发生在心理咨询室里,不提供上门服务哦~而你和咨询师见面的时间通常是事先约好、每周固定的(比如每周三晚上7点这样),一般一周1到2次,每次时间都是固定的,从45分钟到1小时都有可能,看你和咨询师的约定。

于是你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一周只能见一次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我不能想见咨询师就见?为什么不能见得更频繁一点更久一点?

因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发展出自己的力量,随叫随到的咨询师只会强化依赖,与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当来访者在非咨询时间突然想到某个点或者遇到遇到问题时,TA需要学习着抑制马上去找咨询师的冲动,而先记录下来或尝试由自己应对,如果需要,再将这个经历拿到咨询室里去讨论。

在一个小时内讨论,而去一小时外实践自己新领悟到的东西,如此循环往复。

那,为什么是一个小时?因为时间太短了,话题往往未充分展开就只能匆匆结束;而如果时间太长,咨询师则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保持自己的注意力。

“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时候只是听人说话而已,居然也很花精力?”要知道,心不在焉的有一搭听一搭,和整个人全身心投入地感知与倾听所需的精力值是完全不同的——“我感受到了什么?来访者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里是否需要打断?这里提到的话题跟之前提到的经历是否有联系?需要在这里提问吗?…”虽然咨询师很多时候都没有开口,可脑子一刻都没有闲着哦。

第三点,是固定的关系边界。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构建的,是一种很特别的关系。一方面,咨询师会听来访者倾吐秘密、诉说委屈、看来访者流露真实情绪,这是一种算得上亲密的关系,然而看起来矛盾的另一面是,除了咨询室里的时间外,二者几乎不会有、也尽量避免任何私下的来往和接触。

看上去严苛的要求,其实是为了保证心理咨询关系的纯粹性,进而同时保护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

如果咨询师与来访者有私交并有日常生活圈的交集、有共同认识的人,那么即便是被承诺了保密,来访者在提及自己的生活时也会不可避免的有所顾虑。

退一步说,即便生活圈没有交集,朋辈之间以支持为主的交往方式与心理咨询师客观中立的要求也往往是相冲突的。

更何况,如果咨询师变成了可以和来访者随时约出来喝茶的存在,那么之前提到的固定的时间地点的设置将形同虚设,而多重身份必会造成混淆,二者之间的边界,要如何清晰地区分开来?

很多时候,只在某时某地而存在的,与外界隔离开来的,那样一个“场”,就像是一个异次元空间,像千寻偶然闯进的世界,像爱丽丝午睡时掉进的兔子洞。来访者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和你来我往中脱身出来,来到那里歇口气,展开一段心灵探索之旅,经历一些只有在特定时间地点才会发生的神奇的事,然后带着可能多出来的一丝领悟和收获,再融回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去,周而复始。而这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任何交集。

更何况, 告别也是成长的重要一课。当来访者最终发展出了能够独自继续人生之旅的力量,起身告辞时,咨询师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欣慰地目送他远去。

或许,还留着一扇名为“可能性”的门,以便在真的再次需要的时候,能够让人找到回来的路。但往后不再相见,也许才是更好的消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