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早些年代,还没实施火化之前,稍微有些条件的老人都要为自己备一副棺材。棺材的质量因人而异。《后事》文章的主人翁母亲也不例外。村人建议母亲备一副柏木棺材,埋在土里一百年不会坏。而母亲选择了红松木棺材,其中有一条理由让人对母亲顿生好感之意,她不选择柏木棺材,是害怕柏木棺材太沉了,担心会压着抬棺材的人。这一细节描写把一个善良、替别人着想的母亲的模样勾勒出来。
母亲是能干的。她十三、四岁办过自己的父亲的后事。所以,她对办后事的过程了如指掌,村里有去世的人家总叫母亲办理后事,甚至还有比母亲小的人预约着叫她办后事,可见大家对母亲信任的程度。母亲可以对别人的身后事加以掌控,而她自己的后事谁来负责呢?
一个叫三叔的人跃然纸上。三叔相比较其他人而言,是个会办事的人。但是把自己的后事交给他打理,母亲起初既不首肯也不否定。后来母亲才说出了她的顾虑:她害怕这个三叔在她的丧事上叫她的儿子多花钱,还有害怕村里约定俗成的规矩自己的儿子吃不消。这就是母亲,心里永远装着自己的子女。那怕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也绝不叫自己的儿女吃亏。
想法终归未实践,三叔由于一次意外而去世。为他办后事的是其他人。母亲因身体有恙未为他料理后事,而三叔一厢情愿的愿望也因他的离去而付之一炬。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渐感自己体力越来越不支,叶落归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子女也满足了老人的需求。当自己熟稔的村庄在母亲面前出现时,母亲兴奋的跟小朋友似的,振臂高挥向故土说她回来啦!这一段把母亲的形象进一步饱满化。
最终,母亲走了,大儿子哭的稀里哗啦,村里有一个婶子劝他适可而止,不要哭太狠,免得又背过气去。母亲的形象又出来了~这是母亲的交代,知儿只有娘呀!
这么好的娘,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叫娘担心!两个儿子心甘情愿的按照村子的丧葬规矩为娘办了后事,没有出现叫娘牵挂的局面出现。娘终于放心的走啦!
读完后事,伟大的母爱久久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回味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