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说仪式感。当然,我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昨晚听喜马拉雅,听到曹启泰说仪式感的事儿,有所触动。
什么是仪式感呢?我说不出科学的定义,但一定是在循环的日子中,因为一些仪式,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时刻,变得和寻常不同。比如,生日的时候吃生日蛋糕,中秋的时候团圆赏月,清明的时候扫墓踏青,开学的时候举行开学典礼,等等等等,无一不是仪式感的体现。
前几天我又把《小王子》读了一遍,狐狸对小王子有这样的对话:
“你最好每次回来的时间都一样,”狐狸说,“举例来说,假如你在下午四点回来,那么,在三点的时候我就会开始高兴了,时间越接近,我就越高兴。到四点的时候,我便开始坐立不安,你不难发现我对你的到来有多高兴!但,如果你每次回来的时间都不一样,我便无法得知要在什么时侯做好迎接你的心理准备……人应该遵守适当的仪式……”
“什么是仪式?”小王子问。
“那些也是常常被忽略的行为。”狐狸说道,“它们会让某一天不同于别的日子,某个小时不同于别的时刻。例如,猎人们就有一个仪式。每个星期四,他们都会跟村里的女孩们跳舞。因此,星期四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但,如果猎人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跳舞,那么,每天就跟所有其他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了,我便永远不会有什么假期了。”
聪明的小狐狸啊,它知道猎人们的仪式,星期四的特别;它也知道等待一个人,迎接一个人的到来,内心多么隆重而严肃,盛大而激动。因为这些仪式,特别的时刻,特别的日子的产生,我们平常的生活,普通的生活,也有意义起来,它提醒我们,琐碎的生活,一地鸡毛的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值得期待,值得奔赴。
我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醒来,看到奶奶站在老桌子前梳头,她用短短的木梳,慢慢的,细细的梳过去,一丝不乱,最后用手指再轻轻拍拍按按,从左耳边开始,经前额,到右耳边结束,神情庄重,仿佛要去走亲戚,或者要办什么大事。其实都没有,这就是奶奶每天早上的仪式,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拉平褂上的褶纹,再出了东屋的门,去开大门,去扫地,去做饭,去开始过新的一天。
原来,仪式感无处不在。把自己穿好,准备好,有腔有调,以敬畏之心迎接每一个日子,就是自己的仪式感。以这样认真的态度生活,就不会觉得日子平淡无趣,就不会觉得机械重复,它唤醒了我们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很早时有一部电影,名字叫《蒂凡尼的早餐》,其中有一个镜头意味深长:奥黛丽·赫本饰演的霍莉,穿着黑色的小礼服,打扮优雅精致,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总是温柔从容的将早餐吃完。“她享受每一天,每个清晨,每个瞬间,她让手中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如同盛宴一般。”无论落魄还是后来过上了幸福生活,她都让自己在生活里神采奕奕,绝不潦草敷衍。
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呢?好像总是在急行军,匆匆忙忙。或者怠惰成了习惯,精气神俱失,生活俨然一口枯井。和霍莉比,我们是多么的空洞,多么的空虚,多么的匮乏,多么的不会生活呀!长此以往,对幸福的敏感度急剧下降,我们的心灵,怎么不倍受煎熬呢?
作家李思圆在《生活需要仪式感》里说:当日子清苦而平淡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消除困顿;当日子奢华而浓烈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看来,仪式感讲究一种慢,让你匆忙的脚步慢下来,让你纷乱的思维简下来,让你在慢当中体会生活的味道,而不至于只顾奔跑丢了方向,也丢了最初的自己。
八月长安说,仪式感让人活得庄重。我想,这个庄重,会让自己更像自己,会让生活更像生活。比如,有人喝茶讲究规矩,沏茶奉茶也不含糊,甚至有几分禅意,这就是她们的仪式感,喝茶也喝得体面,绝不牛饮。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不是出于自然,心之所向,而是刻意造作,工于表演,哗众取宠,那仪式就成了台上的小丑耍宝,粗俗不堪。
最好的仪式感,是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忱,是因为感恩生活的馈赠,而呈现了最好的自己。就像晚上的我,把厨房整理干净,洗漱完毕,敷上面膜,打开文档开始写文,这,也是我的仪式感。
就像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