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威斯康辛理念”认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主要任务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途径的实现,是以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需求为基点,以调动双方积极性为动力,以实现互利共赢为最终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职前、职中、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
(刘锡奇,崔承刚. 辽宁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2010,05:1-2,49)
1. 社会服务功能定位
(1)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技术培训、科技研发等社会服务,一方面可以及时有效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包含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需求的类型等,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握典型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发展动向。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布局,确保高职院校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进度、共发展。
(2)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可以使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第一线,近距离掌握最新技术与工艺,在提升生产现场工作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可以增强教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能力。
(3)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与浸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内化于心及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服务于社会,既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固化所学的知识,在认识社会与服务社会中增才干、长智慧。
(廖惠卿,杨燕,伍文彬,罗金彪. 社会服务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10,04(中):233-234)
2.社会服务内容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具体可包括培训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物质资源服务、文化传播服务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外,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超越了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向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
(杨虹. 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准确定位[J]. 中国电力教育,2008,09(下):64-65)
3.社会服务主体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体应该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部分管理人员等,但是参与社会服务的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特别是以教师的科技服务为主。